中文名:大口鮫

學名:Megachasma pelagios

台灣俗名:大沙、大口鯊

大陸名:大口鯊

中文名:大口鮫學名:Megachasma pelagios台灣俗名:大沙、大口鯊大陸名:大口鯊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024_001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Taylor, Compagno & Struhsaker, 1983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大口鮫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延長而呈圓柱形,稍側扁,但粗壯。頭很長,約略等於軀幹長。吻頗短,平扁而圓廣。眼中大。口非常大,端位,口角延伸至眼後;齒小,錐狀,兩頜各具逾100列以上。鰓孔後兩孔位於胸鰭基部之上方;具指狀鰓耙。背鰭低而小,第二背鰭尤甚;臀鰭極小;胸鰭大型,狹長;尾鰭帚形。尾柄側扁而無側脊,但具上下凹槽。脊椎總數為125。全世界計1屬1種(Nelson, 1994),即為巨口鯊(Megachasma pelagios)。台灣發現於東部之花蓮外海。
棲所生態:罕見之大洋洄游的濾食性鯊魚,棲息深度可能介於 5 與 1000公尺 之間。生性不活躍,可能更甚於象鮫與鯨鮫等之鯊類。主要以濾食浮游動物為生,例如磷蝦,橈腳類的動物與水母等,也可能捕食小型中層水域之魚類。其上頜正上方的吻上有一個亮白色的條紋,在攝取食物的行為上可能扮演的一個重要角色。卵胎生,胚胎以卵黃囊及同胎之其他的卵為食。雄性成熟體長約400公分左右。
地理分佈:主要發現區域包括太平洋; 日本、台灣、印尼、菲律賓、夏威夷與美國加州等。 大西洋; 巴西與塞內加爾等。台灣發現於東部之花蓮外海。
漁業利用:非常罕見魚種。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Fishbase(2005)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長臂灰鯖鮫
中文名:長臂灰鯖鮫
中文名:灰鯖鮫
中文名:灰鯖鮫
中文種名:淺海狐鮫
中文種名:淺海狐鮫
中文名:深海狐鮫
中文名:深海狐鮫
中文名:戟齒砂鮫
中文名:戟齒砂鮫
中文名:食人鮫
中文名:食人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