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學名):血蚶( Tegillarca granosa )

中文俗名:粒蚶、魁蚶、泥蚶

英文俗名:Granular Ark

中文名(學名):血蚶(  i Tegillarca granosa /i  )中文俗名:粒蚶、魁蚶、泥蚶英文俗名:Granular Ark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中文名(學名):血蚶(  i Tegillarca granosa /i  )中文俗名:粒蚶、魁蚶、泥蚶英文俗名:Granular Ark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中文名(學名):血蚶(  i Tegillarca granosa /i  )中文俗名:粒蚶、魁蚶、泥蚶英文俗名:Granular Ark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中文名(學名):血蚶(  i Tegillarca granosa /i  )中文俗名:粒蚶、魁蚶、泥蚶英文俗名:Granular Ark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中文名(學名):血蚶(  i Tegillarca granosa /i  )中文俗名:粒蚶、魁蚶、泥蚶英文俗名:Granular Ark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中文名(學名):血蚶(  i Tegillarca granosa /i  )中文俗名:粒蚶、魁蚶、泥蚶英文俗名:Granular Ark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台灣貝類名錄
主題與關鍵字:
綱名:雙殼綱(Bivalvia)
目名:魁蛤目(Arcoida)
科名:魁蛤科(Arcidae)
屬名:Tegillarca
描述:
形態特徵:殼略為橢圓,前端鈍圓而後端稍突出,殼頂的位置則是在於中央偏前端。血蚶的殼十分厚重,雙殼膨大,殼上約有十餘條的粗放射肋,而放射肋上有小突起,殼上有黑褐色的殼皮所覆蓋著,在兩殼殼頂之間則有一塊菱形的黑色塊斑。殼內則為白色,鉸齒約有三十五個小鋸齒,而在殼的邊緣則有十八個左右的缺刻。通常捕撈後,肉供食用,而殼經火段燒後則做為白灰之用。
棲所環境:血蚶棲息於熱帶淺海,十五到三十公分的砂泥底海域。潮間帶
出版者:
巫文隆
日期:
資料更新日期:2009-07-01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參考文獻:000105000224000274100133100166100318200001200008200052200054200065200090200114200118200123320090219045320090220003420090220032_03720090224017720090224019720090224020_03320090220021張璽等1960
範圍:
台灣分佈:台中縣龍港,台北縣八里鄉十三行遺址,新竹,嘉義縣東石鄉,嘉義縣布袋鎮,台南市安平,台南縣北門,嘉義沿海,雲林縣,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東港,屏東縣恆春半島,大樹房,花蓮海岸,基隆市,澎湖,金門後湖,金寧,金城,金沙,金湖,烈嶼,鹿港以南、東石、布袋、臺南安平、北門以至東港均有發現、而以嘉義的東石、布袋至臺南最多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email:biodiv@gate.sinica.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種名:大毛蚶
中文種名:大毛蚶
中文種名:毛蚶
中文種名:毛蚶
中文種名:血蚶
中文種名:血蚶
中文種名:鷹翼魁蛤
中文種名:鷹翼魁蛤
中文種名:血蚶
中文種名:血蚶
中文種名:紅鬍魁蛤
中文種名:紅鬍魁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