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齒斑鲆(Pseudorhombus arsius)

台灣俗名:斑鮃、土鐵仔、比目魚、扁魚

大陸名:大牙斑鮃

大齒斑鲆( i Pseudorhombus arsius /i )台灣俗名:斑鮃、土鐵仔、比目魚、扁魚大陸名:大牙斑鮃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魚類名錄
著作者:
學名命名者:(Hamilton, 1822)
主題與關鍵字:
左鰈科
描述:
型態特徵:背鰭75~78;臀鰭58~61;胸鰭12~13;側線鱗21~28+51~56。 體呈長圓形,極側扁。背緣及腹緣呈弧形隆出,尾柄頗短且高。腹緣在下頜後端處呈角狀突出。頭部略大,吻略短鈍。兩眼位於頭部的左側,眼間具有狹小的骨棘。口較大,前位而斜裂,上頜延伸未超過下眼後緣。下頜齒排列較上頜齒稀疏。 體被中小型的鱗片,眼側被櫛鱗,盲側則被圓鱗。背鰭起點在上眼的前方;臀鰭起點約在胸鰭的基底。胸鰭略短於頭長。尾鰭呈尖形。 體色為深棕色。胸鰭的後上方有一黑斑,尾鰭的前方亦有一小黑斑。各鰭皆呈棕色。
棲所生態:大齒斑鮃為沿海、河口及港灣的暖水性底棲魚類,喜好棲息在沙泥底質的環境中,不太喜歡游動。肉食性,主要攝食小型蝦、蟹等無脊椎動物。
台灣分佈:分布於台灣沿海或河口、港灣等地區。
最大體長:河口區的族群通常以8~20公分較普遍,最大體長可達35公分左右。
出版者:
陳義雄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範圍:
引用文獻:Hamilton, F. [Buchanan] 1822 An account of the fishes found in the river Ganges and its branches. Edinburgh & London. Fishes Ganges: i-vii + 1-405, Pls. 1-39. [Often as Hamilton-Buchanan or Buchanan-Hamilton; in work as Hamilton [formerly Buchanan].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
林清哲
(08)8825001#5111
ching@nmmba.gov.tw
本頁面授權條件: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