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Monopterus albus)

台灣俗名:鱔魚

黃鱔( i Monopterus albus /i )台灣俗名:鱔魚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魚類名錄
著作者:
學名命名者:(Zuiew, 1793)
主題與關鍵字:
合鰓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細長,似鰻形,前部近圓筒形,向後漸尖細。頭部膨大,前端略呈圓錐形,頰部隆起。吻長,鈍尖。眼小,上側位,隱於皮下,眼間隔寬而稍隆起。口大,前位,口裂延伸超過眼後下方;上頜較下頜突出,上下頜及顎骨均具細牙。唇頗發達。鰓裂在腹側,左右鰓膜相癒合。 體光滑無鱗,富黏液。側線完全,沿體側中央直走。背鰭和臀鰭均退化成皮褶,與尾鰭相連,無鰭條,無胸鰭及腹鰭。尾鰭小。 體呈微黃色或黃褐色,全身散佈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褐色小斑點;背部顏色較深腹部顏色較淺。體色常隨生活環境的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
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黃鱔屬於底棲性魚類,常見於水渠、田溝、野塘或河川下游的緩流區等地區,喜好棲息於泥質底質的棲所,鑽洞行穴居生活。夜行性。可吞入空氣,以口腔內部的表皮組織輔助呼吸,再加上體表可分泌大量的黏液,常可離水面甚久而不會死亡。冬季潛伏於泥穴中越冬,可長達數個月。在性別分化上,具有先雌後雄的性轉換的特性。肉食性,主要攝食水生昆蟲,亦捕食蝌蚪、幼蛙和小魚、小蝦等動物。
台灣分佈:分布於全省各地的河川、池沼或溝渠中
最大體長:通常以15~40公分較為常見,最大體長可達約60公分
出版者:
陳義雄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範圍:
引用文獻:Zuiew, B. 1793 Biga Muraenarum, novae species. Nova Acta Acad. Petropol. v. 7: 296-301. [Date from Fowler, Dean lists as 1789. but that is apparently ref. 17716.]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
林清哲
(08)8825001#5111
ching@nmmba.gov.tw
本頁面授權條件: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