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魚(Gambusia affinis)

台灣俗名:大肚仔、胎鱂魚、食蚊魚

大肚魚( i Gambusia affinis /i )台灣俗名:大肚仔、胎鱂魚、食蚊魚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魚類名錄
著作者:
學名命名者:(Baird & Girard, 1853)
主題與關鍵字:
胎鱂魚科
描述:
型態特徵:背鰭7~9;臀鰭8~10;胸鰭12;腹鰭6;縱列鱗29~32。 體延長,前部略呈楔狀,後部側扁。雌魚的腹部膨大圓突。頭部中大,吻部短小。眼大,側位;眼間區及吻背略寬而平直。口上位,向後斜下;口裂未達眼前緣的下方。 體被有大型的圓鱗。背鰭小,起點較近於尾鰭基部。腹鰭腹位。雄魚的臀鰭第3、4、5鰭條特化而成一延長的交接器,雌魚則為扇形。尾鰭呈圓形。 體色為淡金黃色或灰色,略透明。背側暗褐色,腹面淺白。雌魚的腹部後端有一黑色斑。各鰭的外緣呈深褐色。
棲所生態:大肚魚喜好在暖水域活動,為表層魚類,大多成群地在水體的表層活動。偏好在低海拔溪河的緩流區,以及湖泊、田間、渠道等棲所。對於環境污染的耐受力強,可以在污染的水域或低溶氧的環境下生存。偏肉食性,嗜食孑孓等水棲昆蟲。由於本種魚類引進台灣,其族群大量繁衍已造成原產的卵生青鱂魚的族群逐漸消失,而幾乎滅絕。
台灣分佈:台灣地區的外來魚種。原生於北美洲的水系,約於1913年引入台灣。現已普遍存在於各溪流、湖沼及田渠等水域。
最大體長:通常為2~4公分較常見,最大體長可達5公分左右
出版者:
陳義雄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範圍:
引用文獻:Baird, S. F. and C. F. Girard 1853 Descriptions of new species of fishes collected by Mr. John H. Clark, on the U. S. and Mexican Boundary Survey, under Lt. Col. Jas. D. Graham. Proc. Acad. Nat. Sci. Phila. v. 6: 387-390.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
林清哲
(08)8825001#5111
ching@nmmba.gov.tw
本頁面授權條件: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稱:大肚魚
中文名稱:大肚魚
孔雀魚( i Poecilia re...
孔雀魚( i Poecilia re...
帆鰭胎生鱂魚( i P...
帆鰭胎生鱂魚( i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