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蝨魚(Clarias fuscus)

台灣俗名:土殺、土虱、鬍子鯰

塘蝨魚( i Clarias fuscus /i )台灣俗名:土殺、土虱、鬍子鯰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魚類名錄
著作者:
學名命名者:(Lacep?de, 1803)
主題與關鍵字:
塘蝨魚科
描述:
型態特徵:背鰭55~63;臀鰭39~46;胸鰭I , 7~8;腹鰭6;鰓耙數17~19。 體延長,前部平扁,後部側扁。頭寬而平扁,頭背部及兩側具骨板。吻寬圓而短,突出。眼小,上側位,具游離眼緣,眼間隔寬平。口大,亞前位,橫裂,上頜較長於下頜。唇較厚,口角唇褶發達。頭部具4對鬚:鼻鬚1對,幾乎伸達或超過鰓孔;上頜鬚1對,向後可達胸鰭基部;頦鬚2對。 體無鱗,皮膚光滑,多黏液。側線平直,沿體側中部伸達尾鰭基部。背鰭基部長,無鰭棘,鰭條被皮膜所覆蓋,後方鰭條伸達尾基,不與尾鰭相連。臀鰭基部長,與背鰭同形,後方鰭條不與尾鰭相連。胸鰭小,具一鰭棘,棘的內外緣均具小鋸齒。腹鰭小。尾鰭圓形。 體呈暗褐色或黑褐色,腹面灰白色。體側有時具有10條由5~6個細小白點排列而成的橫斑,腹側有2~3條細小白點的縱斑。各鰭灰黑色。尾鰭有3條不明顯的垂直橫紋。
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塘蝨魚為暖水域底層魚類,喜好棲息在河川、池塘,以及水草茂盛的溝渠、稻田和沼澤的黑暗處或洞穴內。其生命力強,可以直接呼吸空氣,離水後不易死亡,亦可離開水邊到沿岸上覓食。性兇猛,行動活潑,夜間出來覓食。肉食性,幼魚攝食浮游動物,成魚則喜食魚、蝦、水生昆蟲、小型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等生物。
台灣分佈:分布於全省各地的河川、水庫、池塘等地區。
最大體長:一般約為20~40公分
出版者:
陳義雄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範圍:
引用文獻:Lacep?de, B. G. E. 1803 (11 July) Histoire naturelle des poissons. Hist. Nat. Poiss. v. 5: i-lxviii + 1-803 + index, Pls. 1-21. [Publication date: Hureau & Monod 1973, v. 2: 323 [ref. 6590].]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
林清哲
(08)8825001#5111
ching@nmmba.gov.tw
本頁面授權條件: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鬍子鯰( em Clarias fu...
鬍子鯰( em Clarias 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