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鼠(Pterygoplichthys sp.)

台灣俗名:清道夫、垃圾魚

琵琶鼠( i Pterygoplichthys sp. /i )台灣俗名:清道夫、垃圾魚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魚類名錄
主題與關鍵字:
棘甲鲶科
描述:
型態特徵:背鰭I , 10;臀鰭I , 4;胸鰭I , 6;縱列鱗24~26。 體延長,前部平扁,腹部平坦,尾部略扁,尾柄修長。頭寬大而縱扁。吻圓鈍,具有1對吻鬚。口下位,特化成強而有力的吸盤。 體被櫛鱗,鱗片排成堅硬的外鞘。無側線。背鰭甚大,具有硬棘,其後方有一脂鰭,且有一小棘。臀鰭小,位於背鰭末端的下方。胸鰭大而平展。腹鰭的起點於背鰭第1軟條下方。尾鰭呈凹弧形,上下方的鰭條較為延長。 全身佈滿不規則的黑色斑塊與網狀的淡棕色紋路。背鰭及尾鰭亦具有數列較寬的黑色帶。
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底棲性魚種。琵琶鼠喜歡棲息在水流較緩慢的水域底層,攝食石塊上或養殖池的附著性藻類及底層的有機物碎屑,所以適合做為消除水槽裡的苔類及有機物碎屑,因此被水族或水產養殖業者引進飼養,飼養後因體形過於碩大,而被遺棄放流於溪流中。其適應能力及競爭力頗強,而且能在優氧化或高污染的水域裡生活,所以對本土性中、下游魚種的生存,影響甚大。
台灣分佈:為外來魚種,原分布於南美洲,後經水族飼養而引進本省,放流於溪流中。現今在野外存活繁衍的種類,可能已不只一種
最大體長:一般約10~30公分左右,大者可達40公分
出版者:
陳義雄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
林清哲
(08)8825001#5111
ching@nmmba.gov.tw
本頁面授權條件: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