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纓口鰍(Crossostoma lacustre)

台灣俗名:石貼仔、鹿仔魚、花貼仔、肉貼仔

台灣纓口鰍( i Crossostoma lacustre /i )台灣俗名:石貼仔、鹿仔魚、花貼仔、肉貼仔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魚類名錄
著作者:
學名命名者:Steindachner, F. ? 1908
主題與關鍵字:
平鰭鰍科
描述:
型態特徵:背鰭3 , 8;臀鰭2 , 5;胸鰭1 , 13~14;腹鰭1 , 7~8;側線鱗82~99。 體略呈圓筒形,尾柄部側扁。胸鰭以前的頭部呈扁平的鈍三角形。吻鈍圓,口前具吻溝及唇褶;鰓裂較寬,向下延伸達腹面。口四周有吻鬚及唇褶特化的短鬚共約11根。下唇側後孔突特化成疣狀突。口位於吻部下方的腹側,橫裂呈弧形。 體被細小的圓鱗,頭部及胸鰭的內側均裸出無鱗。側線完全。背鰭基部較短,起點在腹鰭起點的前上方。胸鰭寬大平展。腹鰭腹位,向兩側平伸。尾呈凹形。 體色的變異大,一般是全身暗黃色,體背及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深褐色雲狀斑紋,體背側約有10條橫帶,背鰭有3條斜紋,胸鰭和腹鰭均各具有3~4條斜紋,尾鰭具有4條垂直的橫紋。亦有部分族群全身皆為黑色。雄魚在繁殖期,尾部可看到追星狀的白色突起。雌魚的體型常較雄魚大。
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台灣纓口鰍喜好棲息在溪流中、上游的湍急河段。底棲性,常以扁平的身體及胸、腹鰭平貼在石頭上。雜食性,主要以啃食石頭上的附著性藻類,亦攝食有機碎屑、水生昆蟲等。
台灣分佈:台灣特有種。分布在本省西部淡水河以南至濁水溪之間的溪流中、上游流域。
最大體長:通常為5~10公分,最大可達約15公分
出版者:
陳義雄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範圍:
引用文獻:Steindachner, F. 1908 Ueber eine noch unbekannte Art der Gattung Bergiella Eig. aus dem La Plata. Anz. Akad. Wiss. Wien v. 45 (no. 8): 110-113.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
林清哲
(08)8825001#5111
ching@nmmba.gov.tw
本頁面授權條件: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台東間爬岩鰍( i Hemimyzo...
台東間爬岩鰍( i Hemimyzo...
埔里中華爬岩鰍( i Sinogas...
埔里中華爬岩鰍( i Sinogas...
台灣間爬岩鰍( i Hemimyzo...
台灣間爬岩鰍( i Hemimyz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