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體四鬚魮(Hypsibarbus pierrei)

台灣俗名:四鬚魮

大陸名:高體四鬚魮

高體四鬚魮( i Hypsibarbus pierrei /i )台灣俗名:四鬚魮大陸名:高體四鬚魮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魚類名錄
著作者:
學名命名者:(Sauvage, 1880)
主題與關鍵字:
鯉科
描述:
型態特徵:背鰭IV , 8;臀鰭3 , 8;胸鰭1 , 15;腹鰭1 , 8;側線鱗29~32。體頗高而強度側扁,體呈方菱,背緣線較隆出。頭短,略呈三角形。吻短,前端略突出,吻皮蓋及上唇基部。眼較大,側位。眼間隔略隆出,大於吻長。口亞下位,呈深弧形,上唇較下唇前突。具有鬚2對,頜鬚長於吻鬚。 體被有中大型的圓鱗,背鰭、臀鰭的基部均具有鱗鞘。背鰭末根不分支鰭條為粗壯的硬棘,其後緣呈鋸齒狀,後方鰭條依序漸短。臀鰭第3根鰭條粗壯,但不具鋸齒。尾鰭為深叉狀,兩葉末端尖。 體呈銀白色,背側棕灰色,腹側灰白色。體側無明顯的黑色橫帶。腹鰭微黃色。各鰭灰白色。
棲所生態:高體四鬚魮喜好棲息於低海拔的溪河緩流區的河段,活躍於水體的中下層,可適應於濁度頗高的水域。雜食性,以水生昆蟲、底藻、甲殼類及小魚等為食。由於本種魚類體型大,而且適應環境的能力亦強,因此對本土原生淡水魚類有很大的威脅。
台灣分佈:屬於外來種,原產於中南半島的河川中、下游流域,後引入台灣當養殖魚類,普遍分佈於西南部溪河的中、下游水域。
最大體長:一般以8-20公分較常見,最大可達約30公分左右。
出版者:
陳義雄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範圍:
引用文獻:Sauvage, H. E. 1880 Notice sur quelques poissons de l'?le Campbell et de l'Indo-Chine. Bull. Soc. Philomath. Paris (Ser. 7) v. 4: 228-233. [Also as a separate, pp. 18-23, combined with othr references.]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
林清哲
(08)8825001#5111
ching@nmmba.gov.tw
本頁面授權條件: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俗名:溪哥仔(khoe-ko)
中文俗名:溪哥仔(khoe-ko)
中文俗名:溪哥仔(khoe-ko)
中文俗名:溪哥仔(khoe-ko)
白鰱( em Hypophthalm...
白鰱( em Hypophthalm...
高體鰟鮍...
高體鰟鮍...
飯島氏銀鮈( i Squalidus...
飯島氏銀鮈( i Squalidus...
圓吻鮰( i Dist...
圓吻鮰( i D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