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海鰱(Megalops cyprinoides)

台灣俗名:海菴、海鰱仔     

大陸名:大海鰱

大眼海鰱( i Megalops cyprinoides /i )台灣俗名:海菴、海鰱仔     大陸名:大海鰱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魚類名錄
著作者:
學名命名者:(Broussonet, 1782)
主題與關鍵字:
大眼海鰱科
描述:
型態特徵:背鰭16~20;臀鰭23~28;胸鰭14~15;腹鰭10~11;鰓耙數14~15+27~29;側線鱗40。 體延長,體形近似海鰱,但體較高且略為側扁,背、腹緣呈淺弧形。頭大,頦部具一長條形的喉板。吻部寬而短。眼大,上側位,眼徑較長於吻部。脂眼瞼窄。口大,端位而斜裂,口裂至眼下方;下頜向前突出,上頜骨伸達眼後緣的下方。 體被大型的圓鱗,頭部無鱗,臀鰭的基部與尾鰭具小圓鱗。胸鰭和腹鰭的基部有腋鱗。側線完全,前端稍彎曲,伸達尾柄中央。背鰭中大,最後鰭條延長為長條的絲狀,背鰭稍小於臀鰭。臀鰭的起點在背鰭最後一根軟條之後,臀鰭前半部的鰭條較後半部的鰭條長。胸鰭下側位。腹鰭起點在背鰭起點的下方。尾鰭呈叉形。 體無明顯的斑點;體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吻端青灰色。各鰭淡黃色。背鰭和尾鰭的邊緣呈灰色。胸鰭的末端散佈有小黑點。
棲所生態:大眼海鰱為暖水性近海的中大型魚類,游泳速度快。通常棲息於沿岸的淺水處,也喜愛進入河口區的半淡鹹水中。幼魚發育會經柳葉形變態,全身透明,浮游於沿岸的淺水域及河口區。肉食性,幼魚攝食浮游動物,成魚則喜食小蝦、小魚。
台灣分佈:在全省各地的河川河口皆有分布,尤以南部為多。
世界分佈:印度洋至太平洋,從紅海到Society島,北從韓國,南到N.S. Wales
最大體長:一般為20-50公分,最大約可達1公尺
出版者:
陳義雄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範圍:
引用文獻:Broussonet, P. M. A. 1782 Ichthyologia, sistens piscium descriptiones et icones. Decas I. London. Ichth. Decas I: 49 unnum. pages, incl. i-iv., Unnum. Pls. 1-11.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
林清哲
(08)8825001#5111
ching@nmmba.gov.tw
本頁面授權條件: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