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長尾革單棘魨

學名:Aluterus scriptus

台灣俗名:海掃手、烏達婆、掃帚魚、剝皮魚、粗皮狄

大陸名:擬態革魨

中文名:長尾革單棘魨學名:Aluterus scriptus台灣俗名:海掃手、烏達婆、掃帚魚、剝皮魚、粗皮狄大陸名:擬態革魨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477_002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Osbeck, 1765)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單棘魨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長橢圓形,側扁而高;尾柄中長,上下緣明顯雙凹型。吻上緣稍凹,下緣極凹;頭高約等於體高。口端位,唇薄;上下頜齒楔形,上頜齒2列,下頜齒1列。鰓孔在眼前半部下方或眼前緣下方,與體中線成45-50度夾角,鰓孔幾乎全落於體中線下方。體表不甚粗糙,被小鱗,有許多小棘散佈直立於整個鱗片上。背鰭兩個,基底分離甚遠,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第I背鰭棘位眼中央或眼前半部上方,棘弱而細長且易斷,棘前緣具一列小突起,棘下方體背之棘溝淺,棘膜極小;第II背鰭棘退化,埋於皮膜下。背鰭鰭條45-47,臀鰭鰭條46-49,其前部皆長於後部,鰭緣截平,臀鰭基稍長於背鰭基;腹鰭膜不明顯,幾乎無;尾鰭長圓形,隨長成而長。 體淺褐色;具許多小黑點與短水平紋;尾鰭色深;餘鰭淡色。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潟湖及面海的礁區。通常喜歡停棲於海藻叢,身體採頭下尾上之倒立姿勢,細長的身體配合波動的鰭及體上的斑紋,擬態成海藻而藏身其中。以藻類、海草、水螅蟲、角珊瑚、海葵及被囊動物等為食。
地理分佈:廣泛分佈於世界各溫帶及熱帶海域。台灣地區除西部外,各地皆產。
漁業利用:主要漁法為圍網及一支釣等,因具厚皮,食用前,通常會先去頭及剝皮,亦是俗稱剝皮魚的由來。唯因食物鰱的關係,食之可能引起中毒;或以其擬態的模樣而常被飼養於水族館中,供人欣賞,是極受歡迎之魚種。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種名:單角革單棘魨
中文種名:單角革單棘魨
中文種名:單角革單棘魨
中文種名:單角革單棘魨
中文名:美單棘魨
中文名:美單棘魨
中文種名:擬短角單棘魨
中文種名:擬短角單棘魨
中文種名:短角單棘魨
中文種名:短角單棘魨
中文種名:杜氏刺鼻單棘魨
中文種名:杜氏刺鼻單棘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