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褐籃子魚

學名:Siganus fuscescens

台灣俗名:臭肚、象魚、樹魚、羊鍋、疏網、茄冬仔

大陸名:褐籃子魚

中文名:褐籃子魚學名:Siganus fuscescens台灣俗名:臭肚、象魚、樹魚、羊鍋、疏網、茄冬仔大陸名:褐籃子魚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441_003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Houttuyn, 1782)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籃子魚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背緣和腹緣呈弧形,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4-3.0倍;尾柄細長。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喉部中線無鱗;側線上鱗列數16-21。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有一缺刻;尾鰭稍分叉,但隨體形增加,分叉愈深。體側上方為褐綠色,下方為銀白色;並雜以白色微帶淺藍的圓形斑。這些圓形斑沿體縱軸排列成行。側線至第一背鰭棘間,斑點較大,約4-6行;側線下方,斑點較小,排列較不規則約成18-20行。鰓蓋後上方有一污斑。
棲所生態:在熱帶地區,棲息於平坦底質的淺水域或珊瑚礁區,而在緯度較高的水域,則棲息於巖礁區或淺水灣區。常成群活動。雜食性,以藻類及小型附著性無脊椎動物為食。白天在水層中覓食,夜間則至底層休息。各鰭鰭棘尖銳且具毒腺,刺到使人感到劇痛。
地理分佈:廣泛分佈於西太平洋區,由韓國至澳洲沿海。台灣各沿岸海域及離島均有產。
漁業利用:以手釣、拖網與圍網均可捕獲,全年皆產。體型較大魚隻可做生魚片,一般以煮湯、燒烤較適宜。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蠕紋籃子魚
中文名:蠕紋籃子魚
中文種名:點籃子魚
中文種名:點籃子魚
中文名:藍帶籃子魚
中文名:藍帶籃子魚
中文種名:斑籃子魚
中文種名:斑籃子魚
中文名:銀籃子魚
中文名:銀籃子魚
中文種名:長鰭籃子魚
中文種名:長鰭籃子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