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小雙線鳚

學名:Enneapterygius minutus

台灣俗名:狗鰷、三鰭鳚

大陸名:小雙線鳚

中文名:小雙線鳚學名:Enneapterygius minutus台灣俗名:狗鰷、三鰭鳚大陸名:小雙線鳚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420_005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Gunther, 1877)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三鰭鳚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形小,圓柱狀。吻尖,上頜向後延伸至眼前緣下方;上下頜齒小,外列齒較大;鋤骨齒排列呈倒 V形;顎骨無齒。眼眶上緣皮膜與鼻瓣膜均細長,無鋸齒緣。頤部感覺孔 3+1+3。頭、頸、腹部及胸鰭基無鱗,其餘被櫛鱗;第一與第二背鰭基無鱗;腹部後緣無圓鱗;側線不連續,分為前後二段,前段側線為孔鱗,孔鱗側線不陡降,末端位於第二背鰭第 8-9棘下方;後段側線為缺刻鱗,缺刻側線鱗從孔鱗側線末端起延伸至尾柄;最後孔鱗與缺刻側線鱗列之間具一鱗列;側線上鱗列 3。D. III+XI-XII+8-9;A.I +15-17;P. ii-iii+4-5+vi-vii; L.l. 13-14+19-20。背鰭分成三枚;胸鰭末端達最後一側線孔鱗,或稍後方,即在第二背鰭的第9-10棘下方。體土黃色,腹部色較淡;體具許黑色素胞,多分佈在各鱗緣;另具少許小白斑;頭部色較深,上頜至眼前緣具一白帶;從吻端至胸鰭基,黑色素胞較密集,形成一寬縱帶;胸鰭具密集的黑色素胞,但有二條白橫線。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具強湧浪的向海礁區,也可發現於海灘岩石附近,或褐藻等繁生的水域。以藻類為食。
地理分佈: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尼、日本與琉球群島,東至美屬薩摩亞,南至澳洲等。台灣分佈於南部、北部、澎湖、蘭嶼及綠島等。
漁業利用: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10-31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ricke, R., 1997. Tripterygiid fishes of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with descriptions of 15 new species, including an annotated checklist of world Tripterygiidae (Teleostei).. Theses Zool. 29:1-607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