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絲鰺

學名:Alectis ciliaris

台灣俗名:花串、白鬚公

大陸名:短吻絲鰺

中文名:絲鰺學名:Alectis ciliaris台灣俗名:花串、白鬚公大陸名:短吻絲鰺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44_001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Bloch, 1787)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鰺科
描述:
型態特徵:幼時體甚側扁而高,體長與體高約等長,略呈菱形;隨著年齡的成長,魚體逐漸向後延長;頭高略大於頭長,使得頭背部輪廓陡斜。脂性眼瞼不發達。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含瘤狀鰓耙)12-17枝。側線直走部起於第二背鰭第10-12鰭條的下方,直走部後半部具有弱的稜鱗。第一背鰭在小魚時有6-7硬棘,隨成長而逐漸退化;幼魚時,第二背鰭、腹鰭和臀鰭前方數鰭條延長如絲狀,隨著成長而逐漸變短。體銀色,背側較深;幼魚體側具4~5條弧形黑色橫帶,隨成長而逐漸消失;第二背鰭及腹鰭前方鰭條基部另具黑斑。本屬全世界有3種,本省產有2種。
棲所生態:成魚主要巡遊於近海及大洋中,有時會游於淺礁區至水深60公尺處;幼魚游泳能力差,行漂浮生活,有時會隨潮水而漂至岸邊或港灣內。主要以沙泥底或游泳速度慢之甲殼類為主,偶而捕食小魚。
地理分佈:泛世界種,全世界各溫暖海域可見。台灣沿海皆可見其蹤跡,是常見之魚種。
漁業利用:主要漁法以延繩釣或拖釣,亦常被定置網捕獲。一般以清蒸或紅燒處理,亦可加工醃漬或曬乾食之。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Lin & Shao(1999)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