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赤鰓松毬

學名:Myripristis vittata

台灣俗名:厚殼仔、金鱗甲、鐵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大目仔

大陸名:無斑鋸鱗魚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269_025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Valenciennes, 1831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金鱗魚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斜裂;下頜骨前端外側有1對頜聯合齒,上頜無容納頜聯合齒的淺缺刻;頜骨、鋤骨及顎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無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35-38,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2.5;胸鰭腋部無小鱗片。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4-15。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12-13;腹鰭硬棘 I ,軟條 5-8 (通常為7) ;尾鰭深叉形。頭部及身體為橙紅色,各鰭亦為橙紅色,無任何色帶與色斑,偶鰭則具白色前緣。鰓蓋膜上缺乏一條深色的橫帶,除了有時具ㄧ窄而較深的紅色帶 。
棲所生態:夜行底棲性魚類,具群聚性,日間常成群聚於礁洞內,夜間則會游至附近沙質海底覓食,以小型甲殼類幼生為食。棲息深度多在3-80米深之水域內。
地理分佈: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之溫熱帶海域, 西起瑪斯科林島與塞錫爾群島到法屬玻里尼西亞與夏威夷群島, 北至琉球群島, 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分佈於東部、北部、南部、綠島、蘭嶼及小琉球等海域。
漁業利用:本種於北部巖礁底海域產量較豐,主要漁法為延繩釣及一支釣,無明顯盛產期。由於體色鮮紅,在市場上甚受歡迎。肉質細白,油烤,薰烤皆宜。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8-03-31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8);Randall, J.E. and D. W. Greenfield, 1996. Revision of the Indo-Pacific holocentrid fishes of the genus Myripristis, with descriptions of three new species.. Indo-Pacific Fishes (25):61 p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赤鰭棘鱗魚
中文名:赤鰭棘鱗魚
中文名:凸頜松毬
中文名:凸頜松毬
中文種名:日本骨鱗魚
中文種名:日本骨鱗魚
中文名:劍棘鱗魚
中文名:劍棘鱗魚
中文名:康德松毬
中文名:康德松毬
中文種名:尾斑棘鱗魚
中文種名:尾斑棘鱗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