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大肚魚

學名:Gambusia affinis

台灣俗名:大肚仔、胎鱂

大陸名:食蚊魚

中文名:大肚魚學名:Gambusia affinis台灣俗名:大肚仔、胎鱂大陸名:食蚊魚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251_001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Baird & Girard, 1853)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花鱂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延長,前部略呈楔狀,後部側扁。雌魚的腹部膨大圓突。頭部中大,吻部短小。眼大,側位;眼間區及吻背略寬而平直。口上位,向後斜下;口裂遠不及眼前緣的下方。體被有大型的圓鱗;縱列鱗29-32;背前鱗16-17。背鰭小型,起點較近於尾鰭基部,背鰭軟條數7-9;雄魚的臀鰭第3、4、5鰭條特化而成一延長的交接器,交接器遠長於腹鰭長,雌魚則正常的扇形,起點在背鰭起點之前,鰭條數8-10;胸鰭鰭條數12;腹鰭腹位,鰭條數6;尾鰭呈圓形。體色為淡金黃色或灰色,略透明。背側暗褐色,腹面淺白。雌魚的腹部後端有一黑色斑。各鰭的外緣呈深褐色。
棲所生態:表層魚類,大多成群地在水體的表層活動。偏好在低海拔溪河的緩流區,以及湖泊、田間、渠道等棲所,亦可進入河口域。對於環境污染的耐受力強,可以在污染的水域或低溶氧的環境下生存。雜食偏肉食性,以浮游動物、如孑孓等之水棲昆蟲及碎屑為金。由於本種魚類引進台灣,其族群大量繁衍已造成原產的卵生青鱂魚的族群逐漸消失,而幾乎滅絕。
地理分佈:原產於北美洲及中美洲的淡水系,約於1913年引入台灣。現已普遍存在於各溪流、湖沼及田渠等水域。
漁業利用:為了滅絕蚊子之幼蟲而引進之魚種。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