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南洋銀漢魚

學名:Atherinomorus lacunosus

台灣俗名:鱙仔

大陸名:藍美銀漢魚

中文名:南洋銀漢魚學名:Atherinomorus lacunosus台灣俗名:鱙仔大陸名:藍美銀漢魚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236_001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Forster, 1801)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銀漢魚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延長而略呈圓柱形。頭及眼中度大小,較他種為粗;頭部無小棘列。前上頜骨較長,其末端超過瞳孔前緣,前上突起短而鈍,側突起短且寬;下頜之後部不急速高聳;兩頜齒細小,絨毛狀;口蓋骨及鋤骨均有齒。前鰓蓋骨後緣有缺刻。鰓耙長且細,等於或長於眼徑,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18-25。體側具圓鱗,共5-5.5縱列,中央側列鱗數39-44,背前鱗17-22,背鰭間鱗6-9。第一背鰭具棘IV-VII;第二背鰭具I棘,8-11軟條;臀鰭具I棘,12-17軟條;胸鰭14-18軟條。肛門位於腹鰭末端或略前方。體背部藍綠色而略透明,有時帶銀色光澤,腹部白色;體側具一銀色縱帶,約1.5個鱗片寬。各鰭透明,有時稍暗色或帶暗色緣。
棲所生態:主要成群棲息於砂泥底質的海岸和礁區緣,通常移動緩慢,以成群來迷惑掠食者。主要以動物性浮游生物及浮游性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是海洋中極為重要之餌料生物。
地理分佈: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水域,由紅海、東非洲至薩摩亞及費尼克斯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及夏威夷,南至澳洲及新加勒多尼亞等。台灣四周海域均有。
漁業利用:經濟性魚種,主要為沿岸流刺網、巾著網或待袋網等法捕獲,稚魚多被當成鱙仔魚食用,較大者則曬乾或鹽漬食用。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Fish of Japan(Nakabo, 2002)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種名:下銀漢魚
中文種名:下銀漢魚
中文名:下銀漢魚
中文名:下銀漢魚
中文種名:南洋銀漢魚
中文種名:南洋銀漢魚
中文種名:島嶼美銀漢魚
中文種名:島嶼美銀漢魚
中文名:凡氏下銀漢魚
中文名:凡氏下銀漢魚
中文種名:凡氏下銀漢魚
中文種名:凡氏下銀漢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