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鯔

學名:Mugil cephalus

台灣俗名:青頭仔(幼魚)、奇目仔(成魚)、信魚、正烏、烏魚

大陸名:鯔

中文名:鯔學名:Mugil cephalus台灣俗名:青頭仔(幼魚)、奇目仔(成魚)、信魚、正烏、烏魚大陸名:鯔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232_008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Linnaeus, 1758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鯔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延長呈紡綞形,前部圓形而後部側扁,背無隆脊。頭短。吻短;唇薄,下唇有一高聳的小丘和1列的唇齒,上唇有1-6列的唇齒,位於外側的唇齒是單尖型,而在內側者是雙尖型。眼圓,前側位;脂眼瞼發達,脂眼瞼長和眼徑比3.2-4.1;前眼眶骨細長,無缺刻,其大小僅佔唇和眼之間的一半空間。口小,亞腹位;上頜骨直走而不彎曲,末端近於口角後緣;牙細弱。鼻孔每側各一對。在稚魚期為圓鱗,隨著成長而變為具有多列顆粒狀櫛鱗;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側線數目13-15條是居魚類世界之冠。鰓耙繁密細長。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硬棘IV,第二背鰭鰭條I,8;胸鰭上側位,具16鰭條,基部具藍斑駁,腋鱗發達;腹鰭腹位,具1 鰭棘和5 鰭條;腹鰭腹位,具鰭條I,5,腋鱗發達;臀鰭具鰭條III,8;尾鰭分叉;幽門垂數2 條;具沙囊胃。新鮮標本體背橄欖綠,體側銀白色,腹部漸次轉為白色,體側有6或7條暗褐色帶;眼球的虹膜具金黃色緣。除腹鰭為暗黃色外,各鰭有黑色小點。胸鰭基部的上半部有一個藍斑。
棲所生態:屬廣溫性魚類,從水溫8-24℃的海域均見,主要棲息環境為沿岸沙泥底水域。幼魚時期喜歡在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生活,隨著成長而游向外洋。以浮游動物、底棲生物及有機碎屑為食。本省在每年冬至過後,烏魚會洄游南下產卵,而經過台灣海峽,因此有「信魚」之稱。雌魚一次可產下五到七百萬顆卵。
地理分佈:分佈於全世界各溫、熱帶海域的沿岸,台灣四周海域亦均有產。
漁業利用:每年冬季是主要漁期,可用流刺網、圍網、定置網等漁法捕獲,為高經濟價值魚種,母魚魚卵可乾製為烏魚子,價格昂貴,俗稱「烏金」,是桌上佳餚,雄魚精巢亦可供食用。因可完全養殖,故亦為本省淺海養殖之重要魚種。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種名:前鱗鮻
中文種名:前鱗鮻
中文名:長鰭凡鯔
中文名:長鰭凡鯔
中文種名:鯔
中文種名:鯔
中文種名:大鱗鮻
中文種名:大鱗鮻
中文種名:白鮻
中文種名:白鮻
中文種名:龜鮻
中文種名:龜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