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棘銀斧魚

學名:Argyropelecus aculeatus

台灣俗名:斧魚、海洋斧魚、銀斧

大陸名:棘銀斧魚

中文名:棘銀斧魚學名:Argyropelecus aculeatus台灣俗名:斧魚、海洋斧魚、銀斧大陸名:棘銀斧魚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168_001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Valenciennes, 1850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褶胸魚科
描述:
型態特徵:頭與軀幹相當高,體甚側扁,尾部逐漸變細。兩頜齒細小且為錐狀犬齒。眼睛比例大。鰓孔寬大,鰓耙發達。D 9;P 6;V 9-11;A 10-13;GR 14-16;脊椎骨34-36。具一由7個背鰭上神經骨特化而成的大型背刀,背刀上棘具許多突起,且連接的薄膜背側有鋸齒狀邊緣,高度約等於寬度。腹部發光器鱗片延長形成腹稜脊,其上有小棘,黑色色素分佈在發光器周圍,並且延伸佈滿第5-7個的發光器鱗片的腹緣;臀前發光器鱗片腹緣有棘;尾下發光器每個發光器上有2-3個小棘,尾下發光器前,有似發光器的部份亦有許多小棘分佈。後顳骨棘1,粗短;後腹棘2,兩棘幾乎相等,左側棘往外並往前腹側延伸,右側棘往外並往後腹側延伸;前鰓蓋骨棘2。前頜骨、上頜骨、齒骨皆有向內彎之犬齒,左右前頜骨及齒骨各有一特別較大向內彎之犬齒。體表為銀色,體側黑色素分佈在身體的背側邊緣、尾柄邊緣及各發光器周圍,另背刀下方有一寬圓凸黑色塊。
棲所生態:大洋性中層魚類,具明顯的日夜垂直迴遊行為,白天位於200m~550m之間,最高密度在350~450m,夜晚在80~200m。以橈腳類、端足類、介形蟲、磷蝦和小魚等為食。
地理分佈:分佈於三大洋。台灣主要分佈於東部、東南部、西南部及南中國海。
漁業利用: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張君欣碩士論文(2004);Fishbase(2004)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種名:似低褶胸魚
中文種名:似低褶胸魚
中文名:閃電燭光魚
中文名:閃電燭光魚
中文種名:閃電燭光魚
中文種名:閃電燭光魚
中文種名:閃電燭光魚
中文種名:閃電燭光魚
中文種名:閃電燭光魚
中文種名:閃電燭光魚
中文種名:銀斧魚
中文種名:銀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