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大鱗副泥鰍

學名:Paramisgurnus dabryanus

台灣俗名:紅泥鰍、土鰍、胡溜、魚溜、雨溜

大陸名:大鱗副泥鰍

中文名:大鱗副泥鰍學名:Paramisgurnus dabryanus台灣俗名:紅泥鰍、土鰍、胡溜、魚溜、雨溜大陸名:大鱗副泥鰍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099_003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Guichenot, 1872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鰍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延長,前段略為圓筒形,後部側扁,腹部圓形,背緣線平直;尾柄有皮質隆起而與尾鰭相連。頭部稍側扁,近似圓錐形。吻突出而稍圓鈍。眼小,上側位,無眼下棘。口小,下位,呈馬蹄形。鬚5對,短於頭長之半;其中吻鬚2對,口角鬚1對,頦鬚2對。體被細小圓鱗,頭部無鱗;側線不明顯,縱列鱗98-120。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5-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4-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6(分枝軟條);尾鰭圓形。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為淡黃色,體側散佈不規則的黑色細小斑點,或連成線紋;背鰭、臀鰭及尾鰭具深色細點。
棲所生態:廣泛棲息於各種水體,但以富植物碎屑與淤泥的靜水域或緩流水域較多。具環境之適應力及耐污力頗強,具有腸壁呼吸的功能,能在水中溶氧不足時,直接吞吸空氣。雜食性,以水生昆蟲、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碎屑、藻類等為時。
地理分佈:分佈於中國大陸中部及台灣。本島之各地低海拔的河川中、下游、池塘、溝渠與稻田皆有分佈,尤以南部水系為主。
漁業利用:食用魚,通常用於燉中藥、煮湯或三杯泥鰍,同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般,為高經濟性魚種。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種名:泥鰍
中文種名:泥鰍
中文種名:大鱗副泥鰍
中文種名:大鱗副泥鰍
中文種名:大鱗副泥鰍
中文種名:大鱗副泥鰍
中文種名:中華鰍
中文種名:中華鰍
中文種名:大鱗副泥鰍
中文種名:大鱗副泥鰍
中文種名:大鱗副泥鰍
中文種名:大鱗副泥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