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鯨鮫

學名:Rhincodon typus

台灣俗名:豆腐沙、大憨沙

大陸名:鯨鯊

中文名:鯨鮫學名:Rhincodon typus台灣俗名:豆腐沙、大憨沙大陸名:鯨鯊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013_001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著作者:
命名者:Smith, 1828
主題與關鍵字:
科中文名:鯨鮫科
描述:
型態特徵:體呈圓柱狀或稍縱扁;體側隆脊明顯;頭扁平而寬廣。吻短。眼小,側位,,無瞬膜。噴水孔更小,位於眼後方。鰓裂特大,具獨特之過濾構造,含橫斷每一鰓裂之薄板,另鰓弧上具許多角質濾耙,分成許多小枝,交叉成海綿狀之濾器。口裂極大,前位,橫向;口角具唇褶;無口鼻間溝。第一背鰭遠大於第二背鰭;胸鰭特大,為稍窄之鐮刀狀;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大,基底亦相對;尾鰭叉形,上尾叉幾比下尾叉長2倍,由上葉及下葉之中部、後部組成,下尾叉則由下葉前部突出而成。體呈灰褐色至藍褐色,體側散佈許多白色斑點及橫紋,而這些斑紋排列呈棋盤狀。
棲所生態:棲息於溫帶及熱帶海域之沿岸、近海或外洋水域。性喜於表層巡遊,通常獨遊,亦有群游的時候,多時可達百尾以上;巡遊時通常伴隨其它大洋性魚類,如鮪及鯖等,體側亦常有印魚吸附或其它小魚隨行。以浮游生物為食,有時亦食巡遊性甲殼類、小魚及烏賊等。通常於日落後開始覓食。
地理分佈:全球性溫、熱帶巡遊魚種,適合水溫約在21-25℃間,為體型可長至最大的魚類,可達20公尺左右。台灣北部、東部及南部海域均有捕獲記錄。
漁業利用:一般由定置網、圍網或鏢旗魚法等漁法所捕獲。食用魚,具有市場行情,最好時一公斤可達五、六百元。偶而被捕獲,但通常體積龐大,即使行情差時,亦可為漁民帶來一筆相當可觀之收入。其肉可炒食或製魚槳、魚丸、鯊魚醃等均可;各鰭可曬成魚翅;肝富含油質,可製成維他命或魚肝
出版者:
負責人:邵廣昭
日期: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來源: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管理權: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聯絡窗口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種名:鯨鮫
中文種名:鯨鮫
中文種名:鏽鬚鮫
中文種名:狗鮫
中文名:大尾虎鮫
中文名:大尾虎鮫
中文名:日本鬚鮫
中文名:日本鬚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