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蓬萊陸泥蟲

學名:Pachyparnus formosanus (Bollow, 1940)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f48af0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昆蟲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Arthropoda
中文門名:節肢動物門
拉丁綱名:Insecta
中文綱名:昆蟲綱
拉丁目名:Coleoptera
中文目名:鞘翅目
拉丁科名:Dryopidae
中文科名:泥蟲科
拉丁屬名:Pachyparnus
拉丁種小名:formosanus
描述:
種命名者:Bollow
簡介:"動物昆蟲鞘翅目泥蟲科蓬萊陸泥蟲Pachyparnus formosanus (Bollow, 1940) Pachyparnus formosanus (Bollow, 1940) 蓬萊陸泥蟲 泥蟲科(Dryopidae)全世界已知33屬約280種,主要分佈在亞洲、南美洲和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本科最大的特徵是特別的觸角結構,短小的觸角第二節特別膨大,之後的節則呈梳子狀。體長通常小於1cm,身型為長橢圓形,體色黯淡。本科可以分為水棲和陸棲兩群,以陸棲為主,水棲類群不多。陸棲物種通常身上滿佈半直立的細毛,而水棲的物種則背面僅有類似絨毛狀的短毛或完全光滑,在腹面則有呈金色或銀色的平鋪細毛,在水中可以形成一層氣膜呼吸。幼蟲已知的類群中,大多數都是陸棲的,棲息於朽木、樹根或土壤中取食腐植質或植物碎片,成蟲可能也具有類似的食性。 在臺灣水棲的泥蟲只有兩個種,分別屬於Stenomystax和Elmomorphus兩個屬,皆棲息在水質乾淨的溪流中。陸棲的有4種,全數歸於Pachyparnus屬。本種體長5.5–7.5mm,前胸背板上沒有明顯的點刻或是溝槽,前胸腹板的突起略呈奶嘴狀,其他種類者則多半接近三角形,可藉此兩個特徵組合辨識本種。 臺灣特有種,中南部平地和淺山區有時可見到大量聚集在路燈下的趨光個體。模式標本是紹德(Hans Sauter)在1912年採自臺南安平。 "
食性:植食
成蟲體型概分:小型﹝5mm~1cm﹞
翅之數量:二對翅
翅之質地:翅鞘﹝Elytra﹞
變態 (Metamorphosis):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昆蟲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940
範圍:
世界地理分布:中華民國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