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長毛象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a670c3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脊椎動物化石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地質-化石類
分類:脊椎動物化石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Chordata
中文門名:脊索動物門
拉丁亞門名:Vertebrata
描述:
簡介:大象是現今地球上體型最為龐大的陸生哺乳動物,牠擁有壯碩的身軀、傲視群倫的長鼻與威武的大門牙。一隻成熟的雄性非洲象,體重就可達到七噸以上,發達的大獠牙最長可達5公尺,重量超過125公斤。而卻也正因大象的體型如此龐大,一直是人類獵捕的絕佳目標,再加上象牙具有高度的經濟誘因以及現今棲息環境的快速破壞,大象家族中碩果僅存的亞洲象和非洲象已經逐漸地沒落與凋零,刻正面臨著滅絕的危機。
長毛象(woolly mammoth)的體型和現代的非洲象相似,外型上主要的特徵是外表身披長毛、門齒呈捲曲纏繞狀、頭骨前額部位向上隆起、下顎骨縮短、臼齒齒板數多且密集、臼齒琺瑯質纖細。長毛象的分佈很廣,從歐亞大陸、西伯利亞、美洲大陸都有牠的蹤跡,生存的年代延伸至最後一次冰河時期,距今約12,000年至9,000年。在許多史前人類的遺跡中,經常可見長毛象的遺骸,史前人類的洞穴中,也曾發現輪廓清楚優美的長毛象描繪壁畫。顯然,史前人類與長毛象已經有了互動的關係。也因此,長毛象的滅絕是否因於人類的獵捕?還是環境的改變造成植被變化,使得長毛象失去食物的來源?還是冰期結束,長毛象無法適應溫暖的氣候?科學家們始終延續著這爭論的話題。
在北美洲一些發掘出長毛象的地點,同時也發現了一些人類使用的石製工具。研究者甚至發現在一些象的骨骼化石上,還留有戳在骨頭上石頭製成的矛尖,而這些矛尖是冰河時期居住在當地(現今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克洛維斯人(Clovis)所製作出來的。此外,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發現,在廣大的北美地區,長毛象滅絕的時間與地點正與克洛維斯人的遺址與拓展方向呈現相似的波浪狀進展模式,也就是說克洛維斯人所到之處就造成了長毛象的滅絕。這是否意味著克洛斯維人將長毛象趕盡殺絕?人類是造成長毛象滅絕的直接兇手嗎?
另一方面,也有科學家認為真正長毛象的殺手是冰河末期的氣候變化。氣候的變化會導致動植物自然棲息地的改變,使得食物來源短缺,如果動物無法即時改變或調整它們的食性結構,那麼在一陣生態上的連鎖反應之後,動物會逐漸地步入滅絕。科學家認為許多物種的滅絕事件皆與地質史上巨大氣溫改變是一致的,況且一些從來就不曾受到史前人類獵捕的小型動物也滅絕了,顯然這是氣候造成的,人類並非是唯一的兇手。
長毛象就這樣成為科學家研究追尋的焦點,也成為博物館、教科書中所不能或缺的展示教學材料。近年來,在西伯利亞地區永凍冰層所陸陸續續發現的「冰封」長毛象更是吸引了全球矚目的眼光。冰凍的長毛象的毛髮與胃部依然新鮮,從毛髮殘留的花粉與胃含物,可以瞭解當時的生態環境與長毛象的生前最後一餐。從肌肉或內臟中找尋細菌或病毒可以瞭解長毛象的死因。甚至科學家想從長毛象細胞中找尋完整的DNA,夢想著能夠在實驗室內培育出新品種,讓這史前巨獸重見天日!長毛象將會是科學家一探史前奧秘的絕佳工具,最新的發現、嶄新的研究成果都將不斷地湧出,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脊椎動物化石學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