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栗縣客家八音技藝傳承之研究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NclACN:003696833
著作者:
創作者:劉桂珍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客家八音
描述:
內容摘要:「客家八音」是以音樂表演形式為特點的重要文化資產,具有蘊藏豐富精神財富的「非物質文化」屬性,其中涉及了歷史、民俗、宗教、藝術等方面的信息,也架構了多元文化的內涵與文化厚度,是非常珍貴的。從研究中知道社會變遷致使八音的存在產生了危機,而八音的傳承與再生,必須先從八音員的表演品質開始整治,有了好的表演方能吸引社會大眾與之互動,並且廣泛地讓社會大眾認知、接受、喜愛而願意視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保存。現代科技,讓傳統技藝的學習可用數位典藏、錄音、錄影等方式來記錄,但是對樂器的學習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展現樂曲的感情,而此意境的傳達是需透過老師的特別說明,以及長期的觀察而獲得,所以使用知識管理的內隱知識外顯,將有助於八音此非物質文化資產的保存。本論文之研究以田野調查方式,親自參與實地觀察八音從業者之表演工作及其訓練情形,以獲取第一手資料,並將其記錄整理,用以作為文獻與實際狀況互相印證之根據。並以深度訪談了解八音從業者所面臨的問題,訪談的對象除了目前為台灣客家八音界翹楚之鄭榮興先生外,還包括客家八音之老師傅及從業員8人,另外再佐以八音技藝學習學員之知識管理問卷。經訪談、文獻探討問卷整理發現:客家八音弱化的原因,歸咎於早期八音表演的社會功能不在,主要是社會生活方式、場域變遷,人們娛樂方式多元化。農業社會中人們心中最期待的八音表演,已被電子娛樂給取代,以致造成表演場合急遽減少。再加上異業競爭、同業競爭,八音班學員不再像過去拜師學藝需三年四個月,許多人在短期的學習後即開始接工作,降價以求造成表演素質良莠不齊。另一方面發現年輕一輩學習八音的意願不高,而且政府的扶植缺乏長遠的規劃,雖然政府已開始注意文化傳承的工作,但是許多經費無法持續,造成開班困難,短期式的學習,造成學習無法深化,客家八音技藝也就無法提升。技藝的學習必須跟隨師傅們長期的浸潤,八音技藝才得以原汁原味呈現。科技的時代,客家八音技藝的傳承,亦能利用新科技輔佐學習。,另外團體練習更是學員們取得技術、熟練技藝的必要途徑,也就是採取學習性組織的方式去運作藉由知識分享,營造學習氛圍,互相切磋、提攜才是客家八音文化再生的契機。
出版者:
出版單位:國立聯合大學
日期:
出版日期:2011
格式:
數量:1
語言:
作品語文:中文
管理權:
管理權:原資料著者或出版者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