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東勢梨農的商品鏈:九二一災後梨農農糧網絡的分析

題名:東勢梨農的商品鏈:九二一災後梨農農糧網絡的分析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NclACN:004188085
著作者:
創作者:譚鴻仁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客家
描述:
內容摘要:本研究探究嫁接梨產值最高之東勢梨的生產體系。東勢客家農民將原本在梨山高海拔種植的梨種,成功在海拔較低的東勢種植,奠定今日其高價梨王國的地位。東勢嫁接梨在九二一災後的十年內經歷一連串的重建和改造,東勢的產品不僅進入國際市場,梨園面積更由2001年的一千七百公頃擴增到2009年的三千多公頃。不過隨著產量提高但市場胃納並未隨之增加,反而在大量盛產下,內銷價格下跌至一斤50元,較之同為客家聚落的三灣鄉平均100元的價格足足低了一倍。 借由現代產業經濟相關理論的分析,本研究希望探究東勢梨的生產體系,瞭解東勢梨的技術如何跨界轉移?客家的因素,在勞工分工、市場機制等機制上產生何種調節作用?此外,本研究希望審視東勢鎮客家聚落的文化與發展,並藉東勢梨的發展歷程,探討東勢鎮在臺灣鄉村發展的歷程與社會網絡運作中,鄉村發展如何透過產業轉型再結構地方的發展,以建立另一觀看農村發展的新趨向。 本研究利用生產鏈的整合分析觀點,重新看待現今客家產業的生產空間與消費空間的連結過程,提出有別過去「原鄉遺緒」類的客家產業刻板映象,重新提出一個新的屬於客家的產業觀點,在遷徙、發音、與宗教議題外,提出客家族群產業間的空間連結與產業內部結構所形成的隱微知識傳遞、文化傳遞等面向。 在進行基礎調查與實證研究的成果顯示,東勢地區的農業轉作、轉形過程,可視為一個不斷再商品化的過程,並鑲嵌在一個以信任為基礎的地方調節機制上,包括(1)以地方農藥行與農業資材行為支援體系以及(2)由盤商形成的傳統供銷體系,在這樣的體系下一般人對於盤商囤積與剝削的刻板印象並不易發生,因為中盤商並沒有能力去壟斷大產區的高價產品,盤商在東勢的案例中其實是提供通路的功能,同時更重要的是扮演市場需求的代理人、形成價格與價格機能。
出版者:
出版單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日期:
出版日期:2010
格式:
數量:1
語言:
作品語文:中文
管理權:
管理權:原資料著者或出版者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