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振豐村新北勢福善堂花包

客語拼音:四縣:ziinˋfungˊcunˊxinˊbedˋsii fugˋsan tongˇfaˊbauˊ

名稱:振豐村新北勢福善堂花包客語拼音:四縣:ziinˋfungˊcunˊxinˊbedˋsii fugˋsan tongˇfaˊbauˊ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E0-1001313-1110-000089
著作者:
普查人員:葉芷柔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民俗及有關文物
種類:風俗
其他
關鍵字:棺木屑、避邪
描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振豐村新北勢福善堂主祀關聖帝君(恩主),其花包起源於日本時代,創堂時由第一任堂主傅添榮所創,據現任堂主表示,在日本時代因為醫藥缺乏,所以當時的堂主就組織草藥隊,所以福善堂在日本時代是有讓人求醫的,後來因為醫師法的施行,政府大力取締密醫行為,才不再讓人求醫,但是仍保留「花包」送人避邪、淨身的習俗。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花包的材料主要是花瓣(曬乾的盤花)、碎布、麻衣(孝服)、棺木屑、鹽巴及米、細砂、香末、抹草、蓖麻、林投(黃壩梨葉),總共十種
花瓣的主要來源不僅是福善堂內供奉的盤花,附近的村民也會將家中祖堂供奉的盤花或者是鮮花拿到福善堂,將花瓣曬乾做為花包的材料
碎布在早期是用沒穿過的新布剪成,要有七種顏色,現在則是因為現代人大多不會自己做衣服,所以改用廣告布條剪成的碎布取代
麻衣的來源則是堂主去幫人主持喪禮時,在儀式結束後,向喪家要回來的孝服,再由志工將其剪成碎布
棺木屑則是村裡若有人進行撿骨儀式,儀式結束後,會告知福善堂可將要丟棄的棺木載回,福善堂就會派4-5名男性志工,去墓地載回堂內處理,先進行曝曬,要使用時,將其鉅成小塊小塊木屑,即可放入花包中
香末則是堂內金爐中的香末
其他像是抹草、蓖麻、林投等植物,則是去山上採集回來曬乾後,將其搗碎,即成花包材料。這十種材料都經過曬乾、搗碎等的種種處理過程之後,最後由志工用紅紙包成一小包一小包,供信徒索取。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舉行時間:其他
辦理週期:不定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範圍:
經度:X:120.547751
緯度:Y:22.623925
辦理地點:振豐村瀧觀巷657號
所屬族群:四縣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