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泰山村葉彩明刮苧仔

客語拼音:四縣:tai sanˊcunˊiab caiˋminˇcuˊeˋ (guadˋtoi eˋ)

名稱:泰山村葉彩明刮苧仔客語拼音:四縣:tai sanˊcunˊiab caiˋminˇcuˊeˋ (guadˋtoi eˋ)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D0-1001311-1112-000090
著作者:
普查人員:陳思豪(綠元氣)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傳統藝術
種類:生活技藝
農林漁牧技藝
描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民國50年代(西元1961年代)以前沒有塑膠袋,那時就以苧麻做繩子好方便提東西,當時候有商家專門在收購麻繩,一斤麻繩可以賣到10塊錢,50年代的工資一整天才只有20幾塊,可見苧麻繩是價格高昂的物品。  葉彩明女士出生於昭和12年(西元1937年),從民國43年(西元1954年)就開始學做苧麻繩索,當時後也是跟附近認識的婦人學習做麻繩的手法,苧麻刀也是當時跟著工作的大姊贈送的。
技法流派:  製作麻繩的原物料叫做「苧麻」,麻繩也就是取苧麻的纖維,經過反覆搓揉、使纖維互相緊密交錯而成。  在抽取苧麻纖維的時候要用一端的苧麻先纏著手當手套用,否則手會被苧麻的纖維割傷,民國50年代都是用手工製作,因此作麻繩的女工手掌都結了厚厚的一層皮繭,後來是改用機器來製作,現在已經幾乎沒有人在使用麻繩了。  做麻繩要先取來整棵的苧麻,苧麻長得越大越好,這樣取得的纖維才會越長。將整棵的苧麻從中折斷,只取下樹皮的部份,再用苧仔刀刮除棕色的樹皮取得纖維,收集到一定的數量之後就可以搓揉成麻繩。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1-07-20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範圍:
經度:X:120.614613
緯度:Y:22.785862
所在地:屏東縣 高樹鄉 泰山村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