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黃冉妹九腔十八調

客語拼音:海陸:vong ngiam`moi’giu’kiong`shib`bad tiau+

名稱:黃冉妹九腔十八調客語拼音:海陸:vong ngiam`moi’giu’kiong`shib`bad tiau+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D0-1000402-1111-000166
著作者:
普查人員:鄭漪芳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表演藝術
歌謠
關鍵字:客家山歌、九腔十八調、三腳採茶
描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黃桃美女士,民國27年生,桃美是走江湖時的藝名,原名是黃冉妹,她是資深的客家山歌演唱家,早年因為家貧,16歲小學畢業後開始跟著流動商會的康樂隊走江湖,各式山歌並未拜師,而是跟著前輩走唱學來,因緣際會下曾拜師卓清雲先生學習三腳採茶戲,於是學會九腔十八調,走唱江湖三十多年。台灣的客家人由於來自大陸不同地區,說話腔調因此不同,一般言稱為九腔,分別為:海陸腔,四縣腔,饒平腔,陸豐腔,梅縣腔,松口腔,廣東腔,廣南腔,廣西腔等。客家人來台較晚多住在丘陵地或山區的山腳下,以務農維生,在種茶和採茶的時候,在寬闊的山區往往以唱歌應答,所以客家人的歌謠最早是山歌,然後由採茶人家的生活作息衍生出各種的歌謠形式,這些唱法統稱為十八調,分別為平板調,山歌子調,老山歌調(亦稱南風調),思戀歌調,病子歌調,十八摸調,剪剪花調(亦稱十二月古人調),初一朝調,桃花開調,上山採茶調,瓜子仁調,鬧五更調,送金釵調,打海棠調,苦力娘調,洗手巾調賣酒調(亦稱糶ㄊ一ㄠˋ酒),桃花過渡調(亦稱撐船歌調),繡香包調等十八種調子。另外還有一種說法,九腔十八調來自客家戲曲「三腳採茶」顧名思義為由三個角色表演的戲,屬於小戲,因為演出的時候僅有一丑二旦三個演員,所以又叫做「三腳戲」。傳統的三腳採茶戲有固定戲碼,每個戲碼有固定唱腔,共有九種唱腔,十八種小調,故稱之為「九腔十八調」,其音樂旋律的進行,不外乎是La、Mi為中心,或以Do、Sol為中心的兩種中國傳統調式
裝飾音的運用,也是特色之一。配合現代人的快步調,九腔十八調也有一些小小的調整,唱法較為簡捷快速,像老山歌那種吟哦長詠的地方變短也變少。改良的採茶戲則以「平板」為主要唱腔,「山歌子」為次要唱腔,其餘的民歌、小調則為點綴性的唱腔。
技法流派:流動商會的江湖走唱:黃桃美女士剛出道時跟隨江湖走賣的康樂隊四處叫賣,為了聚集人氣,康樂隊每到一個地方會在白天到附近村莊敲鑼預告:晚上(或第二天早上)會在哪個地方的哪個廣場有商會和表演節目,請大家來觀賞。到了預告的商會時間,康樂隊會開始唱客家山歌聚集人氣,一個小型康樂隊會有二至三人,每個人都要會樂器和唱山歌,至少一把板胡,一個敲打小鼓、小鑼,人氣聚了就叫買商品,隨著時代不同叫賣的東西也不一樣,從早期的蛔蟲藥到現在的衛生紙、洗衣粉、麵包…等,叫賣一陣子商品以後,再穿插表演節目,早期的演出都是唱客家山歌,所以黃桃美女士耳濡目染之下學會很多山歌。也跑遍全省客家庄。三腳採茶:黃桃美女士的各式山歌並未拜師,而是跟著前輩走唱學來,只有山腳採茶是拜師卓清雲先生,山腳採茶這一齣戲只有三個角色,兄、嫂和小姑,故事結構相當簡單,以採茶人家的作息編成戲,內容包括十齣可以各自獨立存在的小戲群即:(一)上山採茶,包括上山採茶、採茶兩種曲調(二)送郎出門,就是出門賣茶了(三)送郎十里亭、綁傘尾,捨不得郎出門,雙方拉扯出門用的雨傘,離情依依(四)糶酒 郎出門賣了茶賺了錢,忘記回家先買醉(五)送茶郎回家、勸郎怪姊(六)賣茶郎回家/盤茶,包括賣茶郎回家、陳仕雲、接哥三種曲調(七)山歌對、打海棠(八)十送金釵(九)盤賭(十)桃花過渡,包括撐船頭、尋夫歌、撐船歌三種曲調等。雖然每一齣戲裡有一些道白(客家人稱「不盡白」-即興對白),但主體台詞仍是歌謠。對白是可以臨場應變的。角色都是根據劇本中的人物來稱呼,如茶郎、茶郎之妻。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1-11-20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範圍:
所在地:新竹縣 竹東鎮 上舘里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