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彭伸賢剪粘

客語拼音:海陸:pang shin`hien zien’ngiam(pang shin`hien zoˇmiau+ rhi’vug zid zien’ngiam)

別名:彭伸賢做廟宇屋脊剪粘

名稱:彭伸賢剪粘客語拼音:海陸:pang shin`hien zien’ngiam(pang shin`hien zoˇmiau+ rhi’vug zid zien’ngiam)別名:彭伸賢做廟宇屋脊剪粘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D0-1000402-1112-000249
著作者:
普查人員:鄭漪芳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工藝美術
剪粘
關鍵字:剪黏
描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剪黏是閩粵地區寺廟的屋頂的裝置藝術,先用鐵絲造型,塑造龍、鳳或人物、花鳥,再用玻璃剪出外型修飾用麟片、羽毛、花、雲黏貼在塑好型的龍、鳳或人物上面,色彩豐富。早期台灣剪黏師傅多來自大陸,用交趾陶做剪黏,但交趾陶較貴,台灣多改用破碎的碗片來剪黏,後期也用玻璃剪黏,讓寺廟屋宇美輪美奐。彭伸賢先生於民國48年出生,國中畢業後,適逢家鄉軟橋伯公廟的改建,看到沈金城師傅們的剪黏工藝便為之著迷,在徵得父母的同意後,以奉茶為禮,拜入沈金城先生門下學習廟宇屋脊的剪粘工藝,至今已有36年的經驗。彭伸賢先生表示,約民國78年左右,剪黏工作有很大改變,鐵絲網取代碗片,讓塑型更容易
水泥鑄造的龍頭、鳳頭、龍爪、鳳爪、雲片,瓷燒的鱗片,取代剪黏師傅需要動手做的東西。這種做法使得施工時間縮短,但是大量製作的零組件,使得各家作品相似度提高,缺乏創作的獨特性。此外,這幾年建廟工作較少,一方面因為法令規定日嚴,寺廟土地取得不易,一方面用水泥灌注鑄花取代人工雕花施工盛行,剪黏師傅的工作相對減少,但是水泥灌鑄的雕花作品較為平面,很多生動的立體圖面無法展現。
技法流派:彭伸賢先生拜桃園的沈金城先生為師,沈金城先生師承交趾大師姚自來先生,是姚自來的關門弟子。姚自來先生則師承洪坤福先生,凡台北艋舺的龍山寺、北港朝天宮、嘉義城隍廟…等早期廟宇姚師傅皆隨洪師傅參予製作。目前彭先生沒有傳人,因為製作屋脊的剪黏,要在戶外曬太陽,曾經收一個徒弟,他母親中午來探班,看見兒子的工作要在烈日下曝曬,當場就帶回家了。傳統的人工剪黏有幾個功序:1.模型製作:先將要做的龍、鳳用鐵絲繞出形體雛形。2.固定:將要做的龍、鳳或人物先用鋼釘和鐵絲固定在屋脊的預定位置。3.粗胚塑型:再用碗片和水泥雕塑出龍頭的疣和臉頰、龍身等凹、凸立體的形,再一層、一層用水泥形塑出整個作品粗胚,其他塑型如鳳凰等作品以此類推。4.剪黏:將碗片、玻璃「剪」成需要的形狀,再「黏」在已塑型的粗胚上,慢慢裝飾整個作品。廟宇裝飾圖案的規矩:一般廟宇屋脊的裝飾圖案最常看到的就是龍和寶塔,以龍來說,天公廟才可用五爪,一般寺廟用四爪,伯公廟只能用三爪
廟頂的寶塔則分別為,天公廟九層、一般寺廟七層、土地公廟五層。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1-10-22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範圍:
經度:X:121.096989
緯度:Y:24.696013
所在地:新竹縣 竹東鎮 軟橋里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