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彭進錄鑲螺貝殼

客語拼音:海陸:pang zinˇlug siong`lo be`hog

名稱:彭進錄鑲螺貝殼客語拼音:海陸:pang zinˇlug siong`lo be`hog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D0-1000402-1107-000053
著作者:
普查人員:王淑慧(竹東)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傳統藝術
種類:傳統工藝美術
其他
關鍵字:鑲螺貝殼、螺鈿、貝殼、貝殼鑲嵌
描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客語「鑲螺貝殼」就是傳統工藝「螺鈿」。依據維基百科的定義,螺鈿是一種在漆器或木器上鑲嵌貝殼或螺螄殼的裝飾工藝,也用於金屬和其他表面的裝飾。螺鈿工藝在周代已經流行,唐代時隨著工具及樂器從中國傳入奈良時代的日本以及韓國。螺鈿片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鮑魚殼、青色珍珠蚌、夜光蠑螺、白蝶貝、珠母貝、琥珀、玳瑁等,有時也在貝殼上雕刻花紋。彭進錄先生表示,台灣的貝殼材料來源主要是進口,以他而言,他主要是使用墨西哥的鮑魚、東南亞的珍珠貝、養珠貝則以海南島最多,大陸洞庭湖則是淡水的養珠貝。依據台灣大百科的記載,台灣於光復後曾在新竹、中壢、桃園生產螺鈿傢俱,供應內外銷,市場的轉變加上材料取得不易,現在則趨於沉靜、沒落。彭進錄先生表示,新竹從事這一領域的大本營在南寮,但他們主要是做太師椅上面的貝殼鑲嵌,而在家鄉朋友的引領下,他一直是做大溪的生意,早年大溪神桌上的貝殼鑲嵌有很多同業在做,但,目前大概也只剩下他在做而已。
技法流派:彭進錄先生入門這一領域,並沒有特別拜師學藝,就是邊看、邊做、邊學,一般木工師傅會將神桌的基礎做好,等他把貝殼鑲嵌好以後,木工師傅在進行上漆及組裝的最後階段。其工作流程大致說明如下:1.選貝:彭進錄先生表示,以前訂單多的時候,都會先進口一、兩噸的各式貝殼做庫存。在這些貝殼中選擇適合的材料,有顏色、有亮度、沒有腐爛損傷、沒有蟲蛀過的貝殼是首選。2.切薄片:傳統的方法是先將圖案畫在貝殼上,然後才用手工慢慢磨到需要的厚度和形狀,以珍珠貝和養珠貝為例,一顆貝殼大概只剩一成的材料可以使用,但彭進錄先生一入行就和朋友研究使用韓國進口的機器,先將貝殼切成1mm~1.5mm的厚度,可使用的材料就可以增加至三成。3.切圖樣:薄片切好後,將圖樣畫在貝殼上,然後再用線鋸將圖案裁切出來。4.拼圖:將切好的圖樣,一片片拼出一幅畫貼在紙張上。5.轉印:利用複寫紙,將拼好的畫,描邊轉印到木頭上。6.挖凹槽:在木頭上刻出所需圖案的凹槽,讓貝殼可以放進去。7.黏貼:凹槽挖好後,就將貝殼用膠一片片放進去黏貼起來。8.畫線:貝殼黏好後,需先將貝殼和木頭表面一起磨平,手摸過去感覺會是一體的,接著就是最重要的畫線,用工具筆慢慢刻、慢慢磨、慢慢打,把葉片、花朵細緻的紋路或動物的眼睛描繪出來,這是畫龍點睛的工作,畫壞了或畫破了,就得重做了。彭進錄先生表示,在製作神桌的圖案上,就是以八仙、三仙、麒麟、龍、蝙蝠,及一些吉祥的花草圖案為主。但,在設計圖案時,還是有些要注意的地方,一般來說,道教不管是動物、人物或花草都可以
一貫道以植物為主,主要是蓮花,有些人可以接受花鳥
但佛教就是以蓮花為主了,動物和人物都不可以有。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1-07-20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範圍:
經度:X:121.097461
緯度:Y:24.695408
所在地:新竹縣 竹東鎮 軟橋里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