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石角庄聚落

客語拼音:大埔:shagˋgog^zong+ciˋlogˋ (fug^lungˇzong+ciˋlogˋ

lungˇhin+zong+ciˋlogˋ

別名:福隆庄聚落、隆興庄聚落

名稱:石角庄聚落客語拼音:大埔:shagˋgog^zong+ciˋlogˋ (fug^lungˇzong+ciˋlogˋlungˇhin+zong+ciˋlogˋ別名:福隆庄聚落、隆興庄聚落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A3-1000602-1112-000084
著作者:
普查人員:林鑫咸、顧志莉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聚落
種類:客家聚落
關鍵字:福隆、隆興、石角
描述:
歷史沿革:石角窠(柯)原為樸仔籬社墾耕之地,清乾隆52年(西元1787年),社番已將石角窠部分土地墾成番業。清嘉慶9年(西元1804年),漢棍劉阿壘、劉捷等誘土目馬下六烏郎等在東勢角新圳代為接開圳路,引河水灌溉石角窠隘田;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社番招漢人邱興東開墾石角斗門下圳面;清道光12年(西元1832年),墾首蘇賢彩以合股招佃方式向社番承墾隘埔,設隘後,帶領客籍漢佃開墾石角庄。石角庄聚落建庄時初稱為「福隆庄」,後墾民增多,上方稱「隆興庄」,下方稱「福隆庄」,日本時代改稱石角。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東勢區之福隆、隆興等2里,昔日未分里前合稱為石角庄,石角庄聚落位於石角河的南岸邊,清乾隆末年(西元1790年代),墾首蘇賢彩帶領客籍漢佃來此墾荒,建立了石角庄聚落;石角庄以王爺公廟保和宮為聚落中心,清道光20年間(西元1840年代),羅務元、黃盛芳、嚴順財、王福德等人發起建王爺公廟保和宮(本殿),開庄先民並於聚落的4個角落,建立了東、南、西、北等4座將寮營,惟現今僅剩東、南等2座將寮。石角庄聚落今涵蓋福隆、隆興等2里區域,以王爺公廟保和宮(地址:隆興里東坑路東福巷27號)為里的分界,保和宮之北半部聚落區域,大致屬福隆里,保和宮之南半部區域屬隆興里;至於石角地名的由來,相傳係因昔日有塊大巨石攔阻在石角河溪邊,因而得名。每年農曆8月15日中秋節,庄民會在石角庄東將寮及南將寮舉辦敬將祭儀,石角庄東將寮並同時舉行八月半新丁粄活動。
地區整體特色:相傳石角庄聚落初建時,先民在聚落週邊外圍以石堆砌成牆垣,並植刺竹,牆垣東西兩側留設閘門,作為庄民進出的隘口;聚落內部採四間大伙房,合屋圍繞相連,屋背朝外、大門向內,以增添聚落四方的防禦工事,並從雲林縣荷婆崙霖肇宮迎請王爺公令旗來坐鎮,於保和宮舊址(福隆里中和巷24-1號)設立聚落信仰中心,期護庄民拓墾順利、出入平安。石角庄聚落內昔日的巷道仍存在,但以前的伙房建築大都已改建為連棟的樓屋,石角庄聚落內的歷史建築所剩無幾;另聚落西南側有間石角國小,石角國小創立於民國42年8月。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1-09-18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關聯: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地方耆老口述/隆興里長蘇清泉
地方誌(書名:東勢鎮誌,頁32-34、55,1995。)
文獻期刊(書/吳鎮坤主編,鳶嘴山下的家園-福隆社區的故事,福隆社區發展協會,頁4、8,2009。)
碩博士論文(林聖蓉,從番界政策看臺中東勢的拓展與族群互動,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頁159、161,2008。)
範圍:
區域範圍界定:以石角庄王爺公廟保和宮為聚落中心,南北長約320公尺,東西寬約240公尺。
所在地:臺中市 東勢區 隆興里
經度:X:120.85027
緯度:Y:24.23916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