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竹窩子福源製茶廠

客語拼音:四縣:fugˋngienˇzii caˇcongˋ (fugˋngienˇcaˇcongˋ)

別名:福源茶廠

名稱:竹窩子福源製茶廠客語拼音:四縣:fugˋngienˇzii caˇcongˋ (fugˋngienˇcaˇcongˋ)別名:福源茶廠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A2-1000309-1112-000004
著作者:
普查人員:徐榮俊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產業設施
關鍵字:竹窩子福源製茶廠、東方美人茶、統一公司、紅茶
描述:
歷史沿革:福源茶廠從黃文諒的阿太黃財盛搬到南蛇崎山窩開墾種茶,祖父黃維和明治38年(1905)生覺得經商比務農要有發展,因此除了自製番裝茶、紅茶以外也當茶販,將茶葉經三坑送到大溪轉運艋舺的洋行。 最早期就在自家灶下以大鍋為炒釜,用炒茶手板翻攪,用手揉捻,日光烘乾的方式做茶
後來改用人力機械製茶。 民國38年政府播遷來台,頒訂製茶管理規則,也帶來上海、杭州的炒菁綠茶的製作技術及外國客戶
福源茶廠以紅瓦磚牆蓋起第一棟廠房正式申請工廠執照,專門製作粒子茶(珠茶、炒青綠茶)、珍眉(直條綠茶)外銷摩洛哥等北非國家。從此走入廠對廠的外銷之路。 並在民國42年增建廠房,這個時期也是台灣茶業的外銷高峰期,福源茶廠在民國40年代,一期茶作連續生產40天,產量高達24萬公斤
年產量超過100萬公斤。現在所看到紅牆斜屋頂的工廠就是當時的工廠規模。 民國52年,以鋼筋混凝土增建併堆倉庫以應大量的倉庫空間需求。 隨著政策改變,日本因物價上揚,將日本煎茶(蒸菁綠茶)技術轉移到台灣,又掀起另一波的製茶高峰。福源茶廠也製造日本煎茶。 民國60年,隨著台灣退出聯合國、石油危機,因物價上漲日本煎茶客戶轉往越南購買茶業
台灣茶業再一次遭逢重大打擊。 民國70年代,政府廢除製茶管理規則,並不限定有工廠執照才能生產茶葉的規定轉型為自產、自製、自銷的精緻農業。此種轉型對以產量大的「工廠」而言最大的傷害就是茶菁來源不足。福源茶廠不得不也轉型學習小型包種茶的製作工藝。慶幸的是福源茶廠靠著長期建立的信譽,仍維持著紅茶、珠茶、珍眉、煎茶的客戶,並未因為時代變遷而消失。其中英商怡和洋行長達60年訂製的煙燻紅茶,在近幾年因為松酯樹頭來源不繼後才停止供應,顯示出福源茶廠出貨品質優良與商業信譽及家才能獲得青睞。 民國80年代新新人類開喜烏龍茶開啟飲料茶時代,福源茶廠長期經營的茶葉因產量大、口感適宜且價格便宜受到飲料茶廠的青睞
近期更受到統一公司的重視,購買茶菁原料,成為茶裡王的用茶之ㄧ。 民國93年,東方美人茶的魅力所及,大量北埔、峨嵋茶農到龍潭批購茶菁製作椪風茶,但是因為茶菁來源有限,甚至影響到茶葉的收購,而且農藥殘留問題嚴重。 福源茶廠長期經營外銷客戶,深知農藥殘留是外銷的最高門檻,稍有不慎不但茶葉被銷毀血本無歸,甚至損及商譽。民國95年起決定嚴格控管品質,新闢台茶18號紅玉有機茶園,堅持不用農藥,以奠定外銷精緻紅茶、椪風茶的基礎。同時開發酸柑茶產品,為了相同的理由在老家後方種植「老虎柚」,採傳統九蒸九烘工法,陳放2年以上,再打粉包裝成袋茶以供應外國客戶的需求。 目前春茶、夏茶、六月白、秋茶、冬茶製作炒菁綠茶供應茶裡王的原料
只有二水茶菁留著做椪風茶、條型紅茶,以供應國內外消費者的需求。 龍潭茶區,隨著台灣統治者的政策,隨時調整步伐轉換製茶種類,是台灣所有茶區裡製茶技術最好且製茶種類最多的茶區。 福源茶廠,從日本時代開始歷經四代經營,本身就是台灣茶業史的見證。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建檔日期:2011-03-08
創建年代-年份:民國 38年
創建年代-西元:1949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關聯: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家戶受訪者口述
範圍:
所在地:桃園縣 龍潭鄉 凌雲村
經度:X:121.193275
緯度:Y:24.862803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