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臺北赤蛙

學名:Hylarana taipehensis

中文俗名:神蛙、雷公蛙

其他俗名:Taipei grass frog

中文名:臺北赤蛙學名:Hylarana taipehensis中文俗名:神蛙、雷公蛙其他俗名:Taipei grass frog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416658
資料類型:
型式:靜態圖像
類型:物種照片圖檔、WAV錄音檔、MP3錄音檔
主題與關鍵字: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門名:脊索動物門
拉丁門名:Chordata
中文綱名:兩生綱
拉丁綱名:Amphibia
中文目名:無尾目
拉丁目名:Anura
中文科名:赤蛙科
拉丁科名:Ranidae
中文屬名:水蛙屬
拉丁屬名:Hylarana
拉丁種名:taipehensis
描述:
學名歷史:台北赤蛙是美國學者John VanDenburgh(1872-1924)於1909年命名,命名標本採集自台北,所以稱之為台北赤蛙。
聲音特徵:1.鳴叫時間間隔 0.296±0.112(秒)。2.鳴叫長度 0.011±0.002(秒)。3.主要頻率 5163±223(Hz)。
物種概述:台北赤蛙體型小型,纖細修長,約3到5公分。背部金黃綠色或綠色。體側有白色背側褶極為醒目,背側褶內外側各有一條黑色縱帶,腹側另有一條白線,因此側面看起來是兩條黑線和兩條白線交錯排列,非常美麗而且特殊,因此台語又稱為神蛙。傳說若欺侮捕捉台北赤蛙,雷公會生氣,所以台北赤蛙又稱雷公蛙。牠們的繁殖期在春天及夏天,通常躲在水池旁草叢、植物根部或者池塘中央的荷葉上鳴叫,無明顯的外鳴囊,叫聲是單音細小的「嘰」,不容易聽到,也不會形成大合唱。台北赤蛙本來是台灣平地常見的蛙類,但由於農藥的濫用以及棲地的破壞,目前僅零散出現在台北石門及三芝、桃園楊梅、台南官田、屏東屏科大附近等少數地方,因此列為保育類動物。
棲地生態:牠們零散分佈在台灣北部及南部低海拔茶園、山坡地以及平地草澤。
地理分佈:台北赤蛙分佈範圍除台灣之外,還包括印度東部、尼泊爾、越南,以及中國南方,例如雲南、廣東、香港等地區。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貢獻者:
拍攝人員:李鵬翔
錄音人員:楊懿如
格式:
數量:2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台灣2.5版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