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虎皮蛙

學名:Hoplobatrachus rugulosus

中文俗名:虎紋蛙

其他俗名:Chinese bull frog

中文名:虎皮蛙學名:Hoplobatrachus rugulosus中文俗名:虎紋蛙其他俗名:Chinese bull frog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416160
資料類型:
型式:靜態圖像
類型:物種照片圖檔、WAV錄音檔、MP3錄音檔
主題與關鍵字: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門名:脊索動物門
拉丁門名:Chordata
中文綱名:兩生綱
拉丁綱名:Amphibia
中文目名:無尾目
拉丁目名:Anura
中文科名:叉舌蛙科
拉丁科名:Dicroglossidae
中文屬名:虎紋蛙屬
拉丁屬名:Hoplobatrachus
拉丁種名:rugulosus
描述:
學名歷史:虎皮蛙是德國學者A. F. A. Wiegmann(1802-1841)於1834年根據採集自香港的標本命名,學名拉丁文rugu的是皮膚有皺褶之意,因此虎皮蛙的學名是根據外型命名。虎皮蛙的學名也有學者用Hoplobatrachus tigerina rugulosa,也就是Hoplobatrachus tigerina之亞種,但是Hoplobatrachus tigerina 產於印度不產於中國,中國的種類是Hoplobatrachus rugulosa,所以就地緣關係判斷,台灣的族群應是Hoplobatrachus rugulosa。
聲音特徵:1.鳴叫時間間隔 0.856±0.174(秒)。2.鳴叫長度 1.056±0.255(秒)。3.主要頻率 598±23.34(Hz)。
物種概述:屬於大型蛙類,約6至12公分,最大可達15公分。虎皮蛙因體型大,肉質佳,所以又稱為水雞。過去曾被大量捕捉販售,族群量下降,所以列為保育類,但在2008年,因族群量穩定,改列為一般類。背部有許多排列整齊的長棒狀凸起,皮膚極粗糙,為灰褐色、暗褐色、灰黑色或黃綠色,腹部白色光滑摻雜少許黑紋,嘴巴大而尖,鼓膜大而明顯。
棲地生態:虎皮蛙通常出現於平地和低海拔地區的農田或草澤,繁殖期為春天和夏天。生性羞澀,常在發現時還來不及細看便迅速跳躍逃逸無蹤,雄蛙有一對外鳴囊,叫聲為「剛-剛-剛-」,很貪吃,會吃其他種蛙類。卵粒黏成小片浮在水面上;蝌蚪大型綠色。
地理分佈:虎皮蛙分佈於台灣、中國南部、泰國等地,婆羅州的族群是在1960年代從台灣引進,所以又稱為台灣蛙。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貢獻者:
拍攝人員:李鵬翔
錄音人員:楊懿如
格式:
數量:2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台灣2.5版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