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腹斑蛙

學名:Babina adenopleura

中文俗名:彈琴蛙

其他俗名:Olive frog

中文名:腹斑蛙學名:Babina adenopleura中文俗名:彈琴蛙其他俗名:Olive frog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380029
資料類型:
型式:靜態圖像
類型:物種照片圖檔、WAV錄音檔、MP3錄音檔
主題與關鍵字: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門名:脊索動物門
拉丁門名:Chordata
中文綱名:兩生綱
拉丁綱名:Amphibia
中文目名:無尾目
拉丁目名:Anura
中文科名:赤蛙科
拉丁科名:Ranidae
中文屬名:拇棘蛙屬
拉丁屬名:Babina
拉丁種名:adenopleura
描述:
學名歷史:腹斑蛙是英國學者G. A. Boulenger在1909年根據採集自台灣南投的標本命名,種名拉丁文adeno是指腺體,pleura是腹側,指的是腹側有腺狀突起的蛙。而腹斑蛙雄蛙在體側肩後方有扁平黃色三角形肩腺隆起,所以學名是根據外型特徵命名。
聲音特徵:1.鳴叫時間間隔 5.308±1.432(秒)。2.鳴叫長度 0.494±0.032(秒)。3.主要頻率 2470±73.942(Hz)。
物種概述:牠們有肥胖的身體,大小約6到7公分,身體淺褐色,眼睛後方有一塊黑色菱形斑,以保護裸露在外的耳朵(鼓膜)。背部中央有一條淺色不明顯的背中線,腹側有些大黑斑,所以稱為腹斑蛙。雄蛙有一對外鳴囊,叫聲「給ㄟ給ㄟ」非常響亮,而且喜歡一隻接著一隻鳴叫,形成此起彼落而且響亮的合唱,讓人很難不注意到牠們的存在。牠們有很強的領域性,若有其他雄蛙入侵,兩隻雄蛙會打架,並發出遭遇叫聲。卵塊聚成球狀,蝌蚪大型,而且會過冬,蝌蚪期可能超過一年。
棲地生態:腹斑蛙普遍分佈於全省兩千公尺以下的山區草澤及靜水域,經常藏身在水草之間鳴叫。
地理分佈:腹斑蛙分佈於中國的南方,海南島及台灣。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貢獻者:
拍攝人員:李鵬翔
錄音人員:楊懿如
出圖人員:陳調仁
格式:
數量:2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台灣2.5版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學名:Rana kuhlii
學名:Rana kuhlii
學名:Rana latouchii
學名:Rana latouchii
學名:Rana kuhlii
學名:Rana kuhlii
學名:Rana kuhlii
學名:Rana kuhlii
中文名:梭德氏赤蛙(00000153...
中文名:梭德氏赤蛙(00000153...
學名:Rana latouchii
學名:Rana latouch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