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黑蒙西氏小雨蛙

學名:Microhyla heymonsi

中文俗名:小弧斑姬蛙

其他俗名:Heymons’ narrow-mouthed toad、Taiwan rice frog

中文名:黑蒙西氏小雨蛙學名:Microhyla heymonsi中文俗名:小弧斑姬蛙其他俗名:Heymons’ narrow-mouthed toad、Taiwan rice frog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380026
資料類型:
型式:靜態圖像
類型:物種照片圖檔、WAV錄音檔、MP3錄音檔
主題與關鍵字: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門名:脊索動物門
拉丁門名:Chordata
中文綱名:兩生綱
拉丁綱名:Amphibia
中文目名:無尾目
拉丁目名:Anura
中文科名:狹口蛙科
拉丁科名:Microhylidae
中文屬名:姬蛙屬
拉丁屬名:Microhyla
拉丁種名:heymonsi
描述:
學名歷史:黑蒙西氏小雨蛙是德國學者Theodor Vogt於1911年根據採集自台灣的標本所命名,黑蒙西氏小雨蛙種名Heymonsi指的是人名,所以是根據人名命名。
聲音特徵:1.鳴叫時間間隔 0.390±0.064(秒)。2.鳴叫長度 0.330±0.302(秒)。3.主要頻率 3031±58.4(Hz)。
物種概述:牠們的體長僅2至3公分,是台灣青蛙家族中體型最小的成員之一。牠們有典型的狹口蛙科體型,頭小體寬。背面淺褐色或灰色,身體兩側有縱向的深色紋,讓牠們看起來更像個三角形。在背部中間有一條淺黃色背中線,線上有一或兩個黑色小括弧()花紋,故又稱小弧斑姬蛙。春夏時節常躲在水邊草叢、落葉、泥縫或小石堆中鳴叫,雄蛙有單一外鳴囊。經常和小雨蛙同時出現,而且叫聲和小雨蛙也很類似,如同上發條聲,但比較低而且綿長。黑蒙西氏小雨蛙和小雨蛙都叫得很大聲,也都喜歡躲藏,所以經常混淆。因在台灣的分佈侷限,棲地容易受破壞,所以曾被列為保育類,但在2008年後,因族群量穩定,降為一般類。卵成片漂浮在水面,蝌蚪兩眼間及尾中部有銀白色銀斑,嘴朝上呈漏斗狀,經常成群浮游在表層,一起過濾藻類為食。
棲地生態:黑蒙西氏小雨蛙常見於台灣中南部及東南部一千五百公尺以下的開墾地水域及草澤。
地理分佈:黑蒙西氏小雨蛙除了分佈於台灣,也廣泛分佈於大陸南方,包括四川、雲南、貴州、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及海南島,以及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貢獻者:
拍攝人員:李鵬翔
錄音人員:楊懿如
出圖人員:黃湘雲
格式:
數量:2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台灣2.5版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相同方式分享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