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聚合界線之變質作用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e33e08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地質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莊文星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地質
描述:
簡介:有關變質作用與板塊構造運動的關係,大部的資料都是由聚合界線處獲得。在這個廣闊的界線上,存在著許多變質岩,它們綿延可達數百公里。主要的聚合界線散布在世界各地,如蘇俄之烏拉爾山(Ural Mountains)、美國東部阿帕拉契山(the Appalachians)、歐洲西部(由蘇格蘭至挪威),以及環太平洋許多地方。
根據都城秋穗(Miyashiro, 1961)之理論,其所強調的是兩大觀念,其一為這些聚合線之變質帶,主要可依壓力變化為其特性畫分,如低、中、和高壓帶。根據這個觀點,都城秋穗發展出一套變質相系(metamorphic facies series)─數個變質相之結合,由其礦物學特性反映出其特定之溫度與壓力梯度。基於這基本的觀念,然後再回顧以往之地質參考文獻,那就容易獲得第二個重要的觀念─成雙變質帶。都城秋穗曾一再提到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存在著成雙變質帶,特別是在環太平洋地區。變質岩帶通常包含二個大致平行的變質帶,其一為高壓型,另一為低壓型。中壓型者可存在於高或低壓帶內。都城秋穗這種不同壓力型的組合為成雙變質帶(pair metamorphic belts)。
圖1表示環太平洋成雙變質帶出露之情形,值得注意的是大致所有的成雙變質帶都幾乎與其周邊平行,高壓相系面向海洋,而低壓相系則位於面向陸地之側。此等變質帶被認為是在島弧和大陸邊緣隱沒所造成的結果。
冷的海洋板塊隱沒在海洋島弧或大陸邊緣引起局部等溫線凹下,結果在鄰近海溝地區形成低的地溫梯度(<10℃/km)。由快速隱沒所產生低的溫度梯度,當配合板塊聚合的高壓,尚足以產生高壓變質作用。在隱沒帶深處,由於海洋板塊所釋放出的揮發性物質及因摩擦所產生的熱能,將使在地函中下滑板塊之上或板塊本身引起部分熔融。這些熱的物質向上移動,促使大量的熱能垂直傳遞,而產生高的溫度梯度,它或許可以高過25℃/km。岩漿垂直移動至淺處,將在大陸地殼中產生高溫低壓變質作用。因此隱沒作用的結果,時常在海溝之鄰近區域產生高壓低溫變質帶,而在遠側的內陸地帶,位於深的隱沒帶之上產生高溫低壓變質作用。當俯衝的速率減緩,那地溫梯度將太高以至無法形成低溫高壓變質帶,那成雙變質帶的性質就衰微了。
火成岩與變質岩兩者之產生皆與隱沒帶有一些特定之關聯,而且兩者的生成也息息相關;在海溝鄰近地區,高壓變質岩常與蛇綠岩系、基性、和超基性岩類共生;而在遠側的內陸地方,在深的隱沒帶的上方,常可發現到低壓的變質岩伴有花崗岩質深成貫入與安山岩質之火山活動。
在現今海洋島弧區域,在隱沒帶的上方,常可發現到一非火山,比較不受擾動之區域(大約100~250公里寬)。它介於靠近海溝之高壓變質岩區與高溫低壓變質之火山帶間,這被稱為島弧─海溝間隙(arc-trench gap)。這個間隙可能受到抬舉而成為山脈或仍為沉積槽谷。像這樣分開的成雙帶的例子存在於美國舊金山海岸高壓岩石區與內陸內華達山火成─變質雜岩區。然而在古老的變質帶,高壓和低壓之變質帶可能毗鄰在一起。在這種情形,往往可以發現到有一主要斷層存在,它與構造趨向(tectonic trend)呈少微的交角。沿著這一斷層經由數百公里的走向平移,使得二個原先隔開的變質帶終於碰頭了。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岩石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轉形斷層與分離界線之變質作用
中文名:轉形斷層與分離界線之變質作用
中文名:角閃岩相
中文名:變質之肇端
中文名:綠簾石─角閃岩相
中文名:榴輝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