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史凱島卡安達伯哈奕克變質圈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e336ef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地質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莊文星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地質
描述:
簡介:火成岩體侵入碳酸鹽類沉積岩中,無形地為接觸變質作用帶來了許多新的因子。就以蘇格蘭西部史凱島卡安達伯哈奕克花崗岩侵入體所造成的接觸變質圈,提出一扼要的說明(圖1)。
圍岩為白雲岩或白雲石質石灰岩,含有許多橢圓球狀燧石團塊。團塊常集中而呈層狀分布,並略與岩層層面平行。在與花崗岩體接觸附近,圍岩之白雲石已因接觸變質作用而產生改變,其可能之反應為:  CaMg(CO3)2⇌CaCO3+MgO+CO2   白雲石  方解石 方鎂石
化學反應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將由岩石中溢散。此等化學反應稱為去白雲石作用(dedolomitization)。接觸變質所產生的方鎂石在地表並不穩定,它將與地下水產生水合反應,生成水鎂石(brucite, Mg(OH)2)。有人可能會質問在卡安達伯哈奕克變質圈中,為何未產生下列反應:  CaCO3→CaO+CO2  方解石 生石灰
這個反應常用來製造生石灰(quicklime),在實驗室中只要利用火焰燃燒石灰粉末即可。在接觸變質反應中未有此等反應之進行,可能是因在變質作用中有少許之壓力存在,使得二氧化碳無法順利進行,而其反應也是可逆性反應,實際之反應式為:  CaCO3⇌CaO+CO2
在去白雲石化作用中,雖然也產生了二氧化碳,但是壓力的增加,並未過份遏止反應之進行,因此正向之反應得以順利完成。
在變質反應中,燧石團塊引入了另一之反應組成“SiO2”進入白雲岩中。隨著與花崗岩體距離的縮短,在團塊與白雲岩間形成了反應緣(reaction rims)。在變質圈之外側,這些反應形成了滑石殼鞘,而在變質圈的內側則形成透輝石與鎂橄欖石之交錯層。
在反應緣,隨著變質度的升高,陸續有著新的礦物出現。從低度到高度依次為:滑石、透閃石、透輝石、鎂橄欖石、方鎂石、和矽灰石。隨著變質度的增高,可能的穩定礦物群,可利用圖2來作扼要的說明。白雲岩含有燧石團塊,可以被認為是由SiO2─CaO─MgO─CO2四個組成成分所構成。因此岩石的組成可以利用由這四個組成成分所構成的四面體來表示。圖2乃是利用四面體投影至SiO2─MgO─CaO之面上結果之示意圖。雖然在這些圖中,我們忽略了H2O的成分,但是在低度變質中含水礦物滑石與透閃石的存在,多少也可以補救這些缺失。
隨著變質度的增高,礦物群的改變也包含了由岩石中去除二氧化碳的反應,因此這一系列的反應也可以稱之為漸進的去碳酸鹽作用(progressive decarbonation)。由方解石與燧石之熱反應,產生矽灰石之反應式為:  CaCO3+SiO2⇌CaSiO3+CO2  方解石
矽灰石
反應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也將由岩石之裂隙中溢散。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岩石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康黎接觸變質圈
中文名:蘇格蘭島馬爾捕獲岩體
中文名:挪威奧斯陸地區
中文名:史基道接觸變質圈
中文名:蘇格蘭島馬爾捕獲岩體
中文名:史基道接觸變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