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為何青蛙沒有尾巴?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e3fefb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動物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黃文山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動物
描述:
簡介:  除了少數的例外,幾乎所有青蛙都會蹦跳或彈跳,而這種能力反映於型態之中。無尾類動物是為了跳躍而設計的,甚至早在侏儸紀初期最古老的原蟾(Prosalirus bitis)就已有現今物種所表現出來極為重要的跳躍適應。這些適應包括縮短的脊柱、強健的胸帶和前肢骨骼、一個具有極為縮小的坐骨和恥骨的獨特骨盆帶、罕見的髂骨延長、後肢骨骼延長,特別是距骨(ankle bone),及一條從外面看不見的尾巴。這條尾巴以堅硬的、骨棒狀(在原蟾屬身上是一連串的尾椎)的型態存在於髂骨之間;這些骨頭、薦骨的脊椎及它們的肌肉在跳躍的姿勢定位上極為重要。    驅使彈跳行為的演化及伴隨而來的結構特化之因素目前仍然未知。彈跳是一種伏擊捕捉獵物時很有效率的方式,也是讓自己和接近中的掠食者保持疏離的快速方法,但這些行為是否為驅動演化的力量就不得而知了。    有兩種觀點完全相反的學派解釋了青蛙如何發生跳躍運動的演化。早期的假說指出後肢的同步踢腿是為了在水中移動的一種適應,這使得青蛙能在水中突然並快速地向前猛撲,也能捕捉獵物或逃離掠食者的追捕。隨著這種踢腿行為的演化及改進,他們更進一步地假設當青蛙在陸地上移動時已能適應彈跳。    相反的假說則提出彈跳在陸地上的起源。他們認為以後肢替代尾巴作為水中的推進力不太可能發生。取而代之的是彈跳已演化為一種快速逃離的方法,特別是讓在陸地上休息的動物能快速地移動到水中躲藏。    無論哪一個假說正確(如果確實有一個是正確的話),兩者同樣都贊成尾巴應該要縮短以允許後肢能更有效率地踢腿。當這種踢腿的行為變得越來越重要時,尾巴對附肢運動產生的干擾及本身的摩擦阻力便會使之出現縮短的趨勢。    無尾類的跳躍是由後肢的同步延伸所驅動。由平常休息時蹲伏的姿勢開始,藉由前肢的延伸向上推以抬起牠們的頭部和身體前半部,同時後肢拉緊且腳踝朝向垂直位置抬升。腳踝的移動使得大腿和小腿(脛腓骨)升高,而腳踝位在身體中線後方的位置提供了彈跳力的集中點。這個力量伴隨著大腿和小腿的突然張開,驅使青蛙向前及向上而背部及骨盆帶也跟著伸直,這種附肢延伸的力量簡直是將青蛙拋離地面並向前推進。當青蛙開始進入向下的軌跡時,前肢便向前移動以減緩衝擊的力道。即便如此,彈跳的青蛙其胸部和下巴仍會重重地碰撞到地面。前肢也能用來固定身體前半部,所以降落的青蛙會在骨盆、薦骨的關節處彎曲而將青蛙豎起,以為了下一次的向前跳躍作準備。    蹦跳中青蛙並不像蹦跳中的袋鼠一般優雅,但無尾類的設計模式已被證明在演化上的成功而存活了長達兩億年之久,且持續存在於現今超過4,000個物種的身上。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供應養分的卵
中文名:爪蟾與蘇里南蟾(負子蟾科)
中文名:鏟鼻蛙(鏟鼻蛙科)
中文名:蟾蜍、多色斑蟾及其親屬(蟾蜍...
中文名:孵蛋的青蛙
中文名:沼蟾(沼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