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打祭糢

客語拼音:大埔:gua`zhi^da^zi`mo` (gua`zhi^bun+ban^)

別名:掛紙分粄、揖墓粄

名稱:打祭糢客語拼音:大埔:gua`zhi^da^zi`mo` (gua`zhi^bun+ban^)別名:掛紙分粄、揖墓粄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E0-1000602-1101-000094
著作者:
普查人員:林鑫咸、顧志莉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民俗及有關文物
種類:節慶;其他
關鍵字:打祭糢、艾粄、墓粄
描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早期的農業社會在掛紙時有「打祭糢」的習俗,東勢地區的客家人在農曆正月十六起到清明節之間,會擇一個吉日或星期假日掛紙(掃墓),大多數的家戶則集中在清明節前的二個星期假日掛紙;掛紙時打祭糢(掛紙分粄、揖墓粄)的風俗,相傳源自早期的牧牛時代,當掛紙祭拜完後,墓主會分贈艾板給墓地附近的牧童,希望牧童看好牛群,不要讓牛隻跑來踩壞了墳墓,所以艾粄又有墓粄之稱。在民國60年代時,東勢地區的墓園在掛紙時尚有很多來打祭糢的兒童,民國80年代時偶而還可看到打祭糢,但隨著民生富裕後,「打祭糢」的習俗現今似乎已消失不見了。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當掛紙祭拜完後,墓主會將艾粄、紅粄等分贈給在墓地附近的兒童,若墓粄不夠分發時,有些墓主會以錢幣(硬幣)來替代;在民國60年代前的清明時節,只要一聽到墓地傳來鞭炮聲,就會有許多兒童向墓園鞭炮聲處圍攏過去,等候掃墓的人家分贈墓粄,「掛紙分粄」意在請住在墓地附近的兒童幫忙看管墓園,不要隨意踐踏墓地。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日期:
舉行時間:其他4月5日
辦理週期:每年
格式:
數量:1
來源:
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資料庫
語言:
中文
範圍:
辦理地點:各公墓
所屬族群:大埔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