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明志書院

名稱:明志書院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編號:73
資料類型:
型式:實體物件
主題與關鍵字:
古蹟、歷史建築種類:書院
文化資產清冊類別:歷史建築
描述:
相關歷史敘述:相關歷史敘述:明志書院的創辦者,為汀州府永定貢生胡焯猷。新莊地區的開發甚早,由於人口聚集,因此極需地方教育教育學童,早在乾隆十一年(1746)時,當時八里坌巡檢虞文桂即在新莊街尾設置義學,但不久即因八里坌巡檢署改設於新莊街而改為衙署。然而新莊地區對教育的迫切需求,卻已於此時可以看出一二。 乾隆二十八年(1763),鑑於北臺無學校,時年七十歲的胡焯猷便慨然捐獻八十甲的水田,和平頂山腳的莊園、房舍、水塘,創辦「明志書院」。《淡水廳志》記載:「明志書院在廳城西門內,原在興直堡新莊山腳,永定縣貢生胡焯猷舊宅。乾隆二十八年,胡焯猷捐置義學,名曰『明志』。並捐充學租。」,同年三月底呈文淡防同知胡邦翰,胡邦翰嘉揚其志,於同年八月初移文至閩浙總督,後來總督回文:「逐一確查繪圖定議。」當時的淡防同知改由夏瑚擔任,其以「該處設立義學,誠為淡北之要務」建議:「以書院嘉名」,其建議獲上級同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總督楊廷璋立碑記載,明志書院方得「書院」之敕封。明志書院的設立,較北臺第二座書院,艋舺「文海書院」(後改名學海書院)的設立要早了七十年。胡焯猷對新莊地區的開發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依《明志書院案底》的記錄,胡焯猷為「胡林隆」墾號的三個股東之一,胡氏捐水田八十甲給明志書院做維持費,另外做為生活費的水田有二十八甲,合計一百零八甲,但這還不包括他獻給大士觀(即五股西雲寺)和關帝廟(新莊武聖廟)的土地,若僅以一股一百零八甲計算,胡林隆號開墾的土地便超過了三百二十四甲,以民國四十二年(1953)時新莊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包括新莊、泰山、五股、三重、蘆洲五鄉鎮市全部,及樹林、板橋一部分的農田的總面積只有三千六百甲,而這之中包括了兩百年來淤積的大量河川新生地事實,便不難想像胡焯猷對新莊地區開發的貢獻。然而有功於明志書院的創建,並不只有胡焯猷一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新莊地另一位墾首監生郭宗嘏,捐獻「長道坑、八里岔等莊,計田一百六十一甲六分零,園二十九甲二分,徵租一千五十七石九升九合六勺,悉充學租」。較胡焯猷所捐獻的更多。然而書院設立後不久,歷任淡水同知,便相繼謀將明志書院遷往淡水廳所在地新竹,到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終於正式將明志書院遷於淡水廳城西門內。稍晚,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艋舺成立了學海書院,光緒十八年(1892)兩地的士紳,竟為了爭奪胡、郭二人所捐獻的廣大田產而大打官司。直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乙未割台為止,一切有關明志書院的檔案都記錄於《明志書院案底》,抄本現存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主體座向:座西朝東
樓層數:一層
空間/格局:明志書院乾隆29年(1764)初設時後倚山坡,周圍山巒秀麗,前方鑿有水塘,可灌溉田莊,因原建築為汀州府永定貢生胡焯猷貢獻之舊宅,為一堂五開間,左右共12個廂房,屬一般宅第之格局。至大正九年(1920)書院傾毀新建,因經費因素,改為一堂三開間,左有一橫屋的單身手。至民國94年(2005)修繕完工後,書院僅存正堂部分,為一條龍格局。
構造方式:砌體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貢獻者:
承辦單位名稱: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日期:
創建年代:清乾隆二十九 年(1764 )
格式:
數量:1
管理權:
授權人/單位:新北市政府林登讚
數位典藏單位: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