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蘇鐵科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238de9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植物化石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地質-化石類
分類:植物化石
拉丁界名:Plantae
中文界名:植物界
拉丁門名:Gymnospermae
中文門名:裸子植物門
拉丁綱名:Cycadopsida
中文綱名:蘇鐵綱
拉丁目名:Cycadales
中文目名:蘇鐵目
拉丁科名:Cycadaceae
中文科名:蘇鐵科
描述:
簡介:"蘇鐵科  本科植物具直立柱狀主幹,通常不分枝,頂端簇生大型羽狀複葉,儼如樹蕨或棕櫚。網狀中柱,內始式木質部,次生木質部的管胞具有多列圓形的緣孔,形成層的活動僅持續一個短時期,進而由皮層相繼發生的形成層環所替代。髓具有與黏液溝相連繫的、獨立的、網狀連結的微管束系統。側根具有特化的菌根,菌根內還聚積有項圈藻。一回羽狀複葉,革質,堅硬,具中肋而無側脈,葉初生時卷區如蕨類植物,並有退化的鱗片狀葉保護。葉基宿存,在莖幹周圍形成致密的冑甲狀結構,有些類似蓮座蕨類植物。   大小孢子葉異株。小孢子葉稍扁平,肉質,鱗片狀,螺旋狀緊密排列成常橢圓形的小孢子葉球,生於莖頂。每個小孢子葉下面生有許多由2-5個小孢子囊組成的小孢子囊群。小孢子囊是厚囊性發育,柄粗大,囊壁由數層細胞構成,藉表皮細胞不均勻增厚而縱裂。這是裸子植物中,唯一孢子囊組織構造與蕨類植物相似者。小孢子多數,兩側對稱,寬橢圓體狀,具一條縱向的深溝。   大孢子葉密被褐色絨毛,先端羽狀分裂,基部柄狀,柄的兩側生有2-8個胚珠。大孢子葉叢生於頂端,並不形成孢子葉球。胚珠較大,直生,珠被1層,隨著胚珠的發育分化為3層,內外兩層為肉質,中層由石細胞組成。珠心厚,頂端具花粉室,珠心內的胚囊發育有2-5個頸卵器。頸卵器位於珠孔下方,頸部短小,通常僅由2個細胞組成。   小孢子在小孢子囊萌發後,由風力傳送到珠孔,從珠孔進入頸卵器與卵細胞結合。種皮三層,外種皮厚肉質,中層堅硬,內種皮薄如紙;種子含豐富胚乳。   鐵科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種子植物,故被稱為“植物活化石”。它起源於古生代的二疊紀,於中生代的三疊紀(距今2.25億年)開始繁盛,侏羅紀(距今1.9億年)進入最盛期,幾乎遍佈整個地球,至白堊紀(距今1.36億年)時期,由於被子植物開始繁盛,才逐漸走向衰落。   蘇鐵科植物共保存約10屬110種,主要分佈在南北半球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植物化石學
範圍:
地質年代:二疊紀﹝Permian﹞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脈羊齒類
中文名:合囊蕨科
中文名:歧葉目
中文名:葡萄科
中文名:蓮座蕨科
中文名:木賊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