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大熊貓

學名:Ailuropoda sp.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034a25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脊椎動物化石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地質-化石類
分類:脊椎動物化石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Chordata
中文門名:脊索動物門
拉丁亞門名:Vertebrata
拉丁總綱名:Tetrapoda
中文總綱名:四足類總類
拉丁綱名:Mammalia
中文綱名:哺乳綱
拉丁亞綱名:Eutheria
中文亞綱名:真獸亞綱
拉丁超目名:Ferae
中文超目名:猛獸超目
拉丁目名:Carnivora
中文目名:食肉目
拉丁亞目名:Fissiipeda
中文亞目名:裂腳亞目
拉丁科名:Ailuridae
中文科名:熊貓科
描述:
簡介:"受人歡迎的大熊貓,不僅是小朋友為它著迷,也是世界上生物學家與古生物學家共同注目的焦點。它的外型獨特、稀奇,最早法國的生物學家將它歸於浣熊科,但其分類地位卻一直飽受爭議。一些動物學家認為其與熊科的祖先都是祖熊,所以應和熊同屬熊科;但有些專家則認為其型態與熊差異很大,應是與熊科平行發展的另一支,應單獨歸為熊貓科。而且大熊貓雖歸類為食肉目,但卻已逐漸演化成完全依賴竹子為食的食肉目動物。   在更新世中晚期時,大熊貓廣泛的分布在中國大陸的華南地區與相鄰的東南亞地區的溫暖潮濕的竹林。但隨著自然環境的改變,以及人類的活動和發展,使得現存的大熊貓的分布區變得非常狹小,僅剩中國大陸四川西部和北部,以及甘肅南部的高山森林地帶。"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脊椎動物化石學
範圍:
地質年代:第四紀更新世﹝Pleistocene, Quaternary﹞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宿命劍齒虎
中文名:草原狼
中文名:烏拉山洞熊
中文名:似劍齒虎
中文名:美洲黑熊
中文名:恐怖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