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樺斑蝶

中文別名:樺斑蝶

學名:Danaus chrysippus (Linnaeus, 1758)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94192d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昆蟲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Arthropoda
中文門名:節肢動物門
拉丁綱名:Insecta
中文綱名:昆蟲綱
拉丁亞綱名:Pterygota
中文亞綱名:有翅亞綱
拉丁目名:Lepidoptera
中文目名:鱗翅目
拉丁總科名:Papilionoidea
中文總科名:鳳蝶總科
拉丁科名:Nymphalidae
中文科名:蛺蝶科
拉丁亞科名:Danainae
中文亞科名:斑蝶亞科
拉丁族名:Danaini
中文族名:斑蝶族
拉丁屬名:Danaus
拉丁種小名:chrysippus
描述:
種命名者:(Linnaeus)
簡介:"Danaus chrysippusIntroduction 樺斑蝶 Danaus chrysippus (Linnaeus, 1758) The Plain Tiger is distributed worldwide. In Taiwan , it is distributed island-wide fr om lowlands to 1,000 meters in elevation. Males and females are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Females have three small black markings on the center of each hindwing instead of the black sex brands of males. Pl ain Tigers produce several generations in a year. They are commonly found year round sucking nectar in parks, school grounds, and roadsides where the sunlight is plentiful. Larvae are monophagous, feeding only on the blood-flower milkweed ( Asclepias curassavica , family Asclepiadaceae) originally from South America . The Plain Tiger is the model for mimicking female Hypolimnas misippus L. 動物昆蟲鱗翅目蝴蝶蝶蛺蝶斑蝶樺斑蝶金斑蝶阿檀蝶樺色斑蝶金青斑蝶蜜黃蝶Danaus chrysippus (Linnaeus, 1758) 樺斑蝶 Danaus chrysippus (Linnaeus, 1758) Danaus chrysippus (Linnaeus, 1758) 樺斑蝶,又名金斑蝶、樺色斑蝶、金青斑蝶、蜜黃蝶、阿檀蝶。 本種與同屬的黑脈樺斑蝶(D. genuita (Cramer))有些類似,最大不同在於本種翅脈無明顯黑色條紋。卵為白色,呈砲彈,表面有縱走稜線和點刻。幼蟲頭部黑色,有白色環紋;體色為黑色相間,中胸到腹部各節背面並有一對黃色斑紋,各節側面也有黃斑;中胸、腹部第二與第八節背面各具一對細長肉質突起。蛹為懸蛹。雄蟲前翅長約 35-36 mm。雄蝶雙翅背面底色為橙黃色,前翅端部暗褐色,其間有一列白斑組成斜帶,翅緣則有一些細小白色圓點;後翅中央有三個小黑斑與一個黑色性斑,外緣是暗褐色;雙翅腹面底色為淺橙黃色,前翅與背面相似,但端部為底色而非暗褐色;後翅外緣是黑紋包覆的白斑,形成連續的波紋,中央則和背面相同,有三個黑斑與一個黑中帶白的性斑。雌蝶與雄蝶外觀差異不大,但在雌蝶後翅中央只有3個小黑斑而無黑色性斑。 本種為中型蝶類。D. chrysippus 分布的範圍非常廣,包含整個非洲、阿拉伯半島、近乎全部的東方區及澳洲區,以及一些太平洋島嶼;大部分分布區域內的族群,包含台灣在內,均為原名亞種(Nominotypical subspecies,即D. chrysippus chrysippus (L.)),其它亞種只分布在澳洲區跟一些侷限的區域,所以在此不列亞種名;在台灣廣泛分布於平地到1000公尺的低海拔地區,在蘭嶼、綠島及澎湖等離島也有觀察紀錄。台灣曾經有一個類似樺斑蝶卻又奇特的種Salatura yuchingkini Murayama & Shimonoya被發表,種小名是以埔里的昆蟲界前輩余清金先生命名,但是後來被判定是樺斑蝶與黑脈樺斑蝶的雜交後代(Kurosawa, 1973)。本種是被擬態的對象(model),擬態者(mimic)則是雌紅紫蛺蝶(Hypolimnas misippus(L.))的雌蝶,兩種蝴蝶在分布上也有很大部分的重疊。本種在台灣全年可見,一年多代,喜歡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中活動,常可在公園、校園與路邊花叢見到牠們吸食花蜜的蹤影。幼蟲在台灣為單食性,以原產於南美洲的蘿藦科馬利筋為食草,未發現其取食台灣原生植物,可能是隨寄主植物移入台灣;幼齡幼蟲會在葉片上嚙咬出圈形的食痕,而較大的幼蟲有時會先咬傷葉柄,減少植物乳汁量後再取食葉片。蛹懸吊於寄主或鄰近植物的枝葉下。(濱野,1986;李與張,1988;徐,1999;張,1999;李與王,2007)"
食性:植食
成蟲體型概分:中型﹝5cm~10cm﹞
口器特徵:曲管式﹝虹吸式﹞﹝Siphoning type﹞
翅之數量:二對翅
變態 (Metamorphosis):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生態:皆陸生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昆蟲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758
範圍:
世界地理分布:臺灣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姬雙尾蝶
中文名:荒木小紫蛺蝶
中文名:黑擬蛺蝶
中文名:白鎌紋蛺蝶
中文名:阿里山褐蔭蝶
中文名:無紋蛇目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