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蟪蛄

學名:Platypleura kaempferi (Fabricius, 1794)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033cfb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昆蟲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Arthropoda
中文門名:節肢動物門
拉丁綱名:Insecta
中文綱名:昆蟲綱
拉丁亞綱名:Pterygota
中文亞綱名:有翅亞綱
拉丁目名:Hemiptera
中文目名:半翅目
拉丁亞目名:Auchenorrhyncha
中文亞目名:頸喙亞目
拉丁總科名:Cicadoidea
中文總科名:蟬總科
拉丁科名:Cicadidae
中文科名:蟬科
拉丁亞科名:Cicadinae
中文亞科名:蟬亞科
拉丁族名:Platypleurini
中文族名:蟪蛄族
拉丁屬名:Platypleura
中文屬名:蟪蛄屬
拉丁種小名:kaempferi
描述:
種命名者:Fabricius
簡介:"蟪蛄 Platypleura kaempferi體覆許多短灰色,但極易因活動摩擦而脫落。頭部橄欖綠色,頭頂黑色。前胸背板及中胸背板橄欖綠色;前胸背板中央具一茅狀斑紋,及黑色斜溝紋,側緣膨大區形成一明顯的三角形彎角;中胸背板前緣具有2對倒圓錐形斑紋,內側一對較小;叉狀突起前臂內側具2個黑色小圓斑,圓斑常與前胸的茅狀斑合併;腹部黑色。前翅基半部具有黑褐色及褐色交雜的雲狀斑,端半部透明,具有暗褐色或黑色大型斑紋,基部翅室呈寬三角形;後翅黑色,或僅外緣區透明。鳴聲為尖銳之金屬聲,連續的“ssee----”聲,持續數秒然後突然改變,繼續另一段音調較高的“ssee----”聲,持續約10秒,如此循環每分鐘重複數十次。成蟲出現於4~8月;於平地林緣或低海拔山區皆可發現。有關本種之描述主要引用 Chou et al.(1997)、Hayashi(1974)及Lee & Hayashi(2003)所發表之文獻內容。"
食性:植食
成蟲體型概分:中小型﹝1cm~5cm﹞
觸角特徵 Antennae:鞭狀﹝Setaceous;Bristle-Like﹞
口器特徵:刺吸式﹝Piercing-Sucking﹞
翅之數量:二對翅
翅之質地:膜翅﹝Membranous wing﹞
足部特色:其他或一般
變態 Metamorphosis:漸進變態﹝Gradual metamorphosis﹞
生態:皆陸生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昆蟲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794
關聯:
學名原始發表文獻:Ent. Syst. 4: 23, 25.
範圍:
台灣分布地點:平地林緣或低海拔山區
世界地理分布:台灣
分布海拔高度:低海拔﹝1000公尺以下﹞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陽明山暮蟬
中文名:草蟬
中文名:小暮蟬
中文名:細蟬
中文名:端黑蟬
中文名:長麗真寧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