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030cae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考古知識單元
器物分類:田野照
器物類別:田野照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人類-考古
文化類型:番仔園文化
描述:
簡介:鹿寮遺址 鹿寮遺址出土了二千多粒各式各樣的玻璃珠,顏色包括紅、黃、藍、綠、白、黑等,甚至還有半黑半白的,形狀與大小更是變化多端。瑪瑙珠亦有六十粒許,形狀多不規則,有些則琢磨成圓球形或菱形,穿孔的技術相當高明。亦出土不少鐵製工具,保存情況還不錯,雖然表面布滿了鐵鏽,但仍可辨認出有刀、矛頭、箭頭、釘子、針等。還有很多利用動物骨頭製成的骨器,如骨箭頭、骨針、墜飾,以及用魚類脊椎骨製成的珠子,都磨得光潤精緻。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食物殘留,如梅花鹿、野豬、山羌、山羊、鼠類及魚類的骨頭,以及各種貝殼,告訴我們當時的人吃甚麼食物。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骨頭幾乎都被石頭砸破,或是用刀切削劈砍過。 鹿寮遺址的確實年代,距今大概只有幾百年。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此地過去是平埔族沙轆社的一部分,而語言學家把住在這 裡的居民稱為拍瀑拉族。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出任巡臺御史的黃叔璥,曾經在《臺海使槎錄》一書中,記錄大肚社、沙轆社、牛罵社等地平埔族身上所配戴的裝飾品:「男女頭髮上插的骨簪稱為打拉;所掛的珠子稱為立項帶;瑪瑙珠稱為牙堵;螺牌稱為夏力什素。」藉著考古發掘出土的遺物,我們才知道這些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樣子;也才能夠對古代平埔族人的生活方式,有比較深刻的了解。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考古學
格式:
質地:田野照
範圍:
採集地點:台中市沙鹿區
年代:鐵器時代﹝金石並用時代﹞
遺址名稱:鹿寮遺址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文件名稱:鹿寮遺址周圍環境-2
文件名稱:鹿寮遺址周圍環境-2
文件名稱:F2探坑圖
文件名稱:F2探坑圖
文件名稱:T6P2L10探坑-1
文件名稱:T6P2L10探坑-1
文件名稱:獸骨、貝殼與陶器標本出土-...
文件名稱:獸骨、貝殼與陶器標本出土-...
文件名稱:發掘現場製作模型-4
文件名稱:發掘現場製作模型-4
文件名稱:工作人員發掘現場整理標本-...
文件名稱:工作人員發掘現場整理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