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節目名稱:NSO遇見大師系列:交錯的平行線

外文節目名稱:From Mozart to Mahler

主要作品名稱:NSO遇見大師系列:交錯的平行線、印刻英雄

次要作品名稱:Meet the Master Series:From Mozart to Mahler、Eroica

中文節目名稱:NSO遇見大師系列:交錯的平行線外文節目名稱:From Mozart to Mahler主要作品名稱:NSO遇見大師系列:交錯的平行線、印刻英雄次要作品名稱:Meet the Master Series:From Mozart to Mahler、Eroica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號:PR000002486
資料類型:
型式:靜態圖像、文字
節目單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類別:音樂
描述:
國內/國外節目:國內
演出地點:國家音樂廳
節目類型:一般節目
中文節目簡介:莫札特:C 大調第36號交響曲〈林茲〉 本曲又稱為「林茲」交響曲,因在此地完成,故而得名。林茲 ( Linz ) 也是知名作曲家布魯克納 ( Anton Bruckner,1824~1896 ) 的故鄉,目前是奧地利第三大城,為工業重鎮。多瑙河婉蜓經過其間,一如薩爾茲堡。 馬勒:A 小調第六號交響曲 A 小調第六號交響曲,題名為「悲劇」 ( Die Tragische ) ,創作於一九O三至一九O四年間,一九O六年又加以幅度修訂。一九O六年5月27日於德國埃森市 ( Essen,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襄魯爾區的一個非縣轄城市,是杜塞爾多夫行政區的聯邦州總中心之一 ) 德國音樂公會的音樂藝術家季演奏會上,由作曲家本人親自作首演。 稿,扉頁上寫著 Bonaparte ( 拿破崙的名字 ) ,下款是貝多芬的名字 Ludwig‧ van Beethoven,除此而外,一片空白,甚至於貝多芬打算寫些甚麼,則不得其詳。 首先將拿破崙自立為皇帝的消息告訴貝多芬的,就是我本人。當他獲悉之後,勃然大怒,大叫: 「沒想到那小子也只不過是個凡夫俗子罷了,現在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必將大肆蹂躪權利,把自已高置於他人之上,而成為一個大獨裁者!」說完話便急步走向桌前,憤而取過總譜封面,由上而下扯破,猛摔在地上,後來封面另行改寫,僅標以 Sinfonia Eroica ( 英雄交響曲 ) 」。 或許這樣的說法值得懷疑,不過就各項的史實看來,貝多芬確實是以拿破崙為對象而創作,總譜在一八O四年春天謄寫好了之後,立即由駐維也納的法國大使館辦理呈獻給拿破崙的手續,但後來又作罷了。一八O四年十二月,在羅伯柯維奇伯爵 ( Anton Isidor Lobokowit, 1772~181 5 ) 私人宅邸作非正式的初演,並將樂曲獻給伯爵。 此曲共有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 ( Allegro con brio ) ,降E大調,四三拍子,奏鳴曲式。華格納曾指出這個樂章「猶如自然的熔爐一樣,表現天才在青春期所湧現的種種4情緒」。第二樂章送葬進行曲 ( Marcia funebre: Adagio assai ) ,極慢板 C 小調,四二拍子。這是個沈痛悲戚的樂章。第三樂章詼諧曲 ( Scherzo: Allegro vivace ) ,活潑的快板,降E大調,四二拍子。整個樂章輕快活潑,充滿清新蓬勃的曲趣。第四樂章終曲:極快板 ( Finale: Allegro molto ) ,降 E 大調,四二拍子。由一連串形式自由的變奏曲構成,曲勢壯大瑰麗。樂章包含兩個主題,其中的第二主題曾經出現在貝多芬的〈普羅米修斯〉的終曲,以及「十二首方塊舞」中的第七曲,而在作品35的「英雄變奏曲」中,也會同時出現過第一與第二主題。 由於被貝多芬將此曲名為「英雄交響曲」,因此歷史上有許多人曾經為這首交響曲的各樂章加註標題:第一樂章被形容為「一位英雄之死」,第二樂章為「英雄的葬禮」,第三樂章為「墓前的休戰」,第四樂章為「葬禮的饗宴與讚歌」。即使貝多芬確實曾以某個英雄人物的觀念來創作,但是樂曲的處理方式依舊是「絕對音樂」的。意即他的音樂絕非單純如標題所描述,而是側重在描繪心靈層次中純粹的音樂美感經驗。儘管這首樂曲以雄渾的氣勢撞開了十九世紀「浪漫樂派」的大門,但卻也無須過度浪漫地詮釋此曲。 也因此華格納認為「英雄」一詞所指並非是特定的某一個人,它具有廣泛的意義,將它視為「全人類」或許更為恰當。因為曲中包含了人類所有的感情要素,以此欣賞此曲才能將其中深刻的內涵透視。若是將它局限在拿破崙一人或是某個人,則將沒有一個所謂的「英雄」有資格成為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 著名的貝多芬傳記作家文學家羅曼‧羅蘭 ( Romain Rolland ) 把這部作品當作是一個生靈、一縷思想、一個意志、一種本能。他說:「在貝多芬已經創作了他九部交響曲的前八部時,有一位名叫克裡斯‧多夫‧庫弗納的詩人,問他最喜歡一部,貝多芬毫不遲疑地回答〈英雄〉,我曾以為是C小調 ( 即第五號〈命運〉交響曲 ) ...... 不,不,就是〈英雄〉。 「事隔一百年以後,」羅曼‧羅蘭說:「我們和他做出了同樣的判斷。〈英雄〉就像是一個奇蹟,即便是在貝多芬的所有的作品中,它也表現得如此光輝奪目。是的,在那以後,貝多芬在音樂創作之路上前進的更遠了,但是他再也沒有像創作〈英雄〉那樣,邁出如此巨大的步子。〈英雄〉是貝多芬音樂的登峰造極之作,他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浦羅柯菲夫:C 大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浦羅柯菲夫 ( Sergey Prokofiev,1891~1953 ) 對鍵盤樂器的天賦,展現在創作過的五首鋼琴協奏曲、九首奏鳴曲,以及無數的短曲,以及學生時代所譜寫的六首奏鳴曲習作。這些作品展現了他流暢的創作力,以及非凡的造詣。前兩首鋼琴協奏曲是他就讀聖彼得堡音樂院時的作品,和其他的鋼琴奏鳴曲相較之下,屬於輕量級的作品。然而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則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被公認是五首協奏曲中最好的作品。樂曲挑戰浪漫派傳統,採取以對位法為主軸的複雜結構,與一九二O年代興起的新古典主義精神一致。不僅技法新穎,且充滿俄國民族性。 貝多芬:降 E 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英雄交響曲--為紀念某一位偉大英雄而作」,貝多芬 (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 在這首作品的總譜上寫下如此的獻詞。然而,這位英雄並不是拿破崙,而是所有為自由奮戰的人民鬥士。因為貝多芬不卑不亢的風骨,成就了這一首氣勢磅礡、情感澎湃的經典之作,而真正的英雄正是他自己。
演出日期:98/04/19
總場數:1
出版者: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格式:
一份
媒體類型:紙本
語言:
作品語文:中文、英文
管理權: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