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性惡論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690000031814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鄭培元
主題與關鍵字:
崇文社文集(4)
描述:
內文:程子箴言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此可知人性之有善不善者。非受於天之各異。實稟於氣之有殊也。受於天者。謂之天命之性。稟於氣者謂之氣質之性。天命純全。而氣稟不一。於是善不善分焉。世之論性者。不本所受所稟者以立言。而但混言之曰性。莫怪乎性善性惡之說。聚訟紛紛。莫衷一是也。夫人之生也。感二五之精。秉健順之德。氣以成形。理實寓之。有生之初。性本無不善也。有生之後。或為氣稟所拘。或為人欲所蔽。則虛靈之本體。或因之而昏。淡定之天真。或緣是而汨。故有習與性成。而流於為惡者。然不得謂善根之盡絕也。孟子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愓惻隱之心。康誥曰。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仁義之端。恒有動於不自知。發於不容己者。亦可證性之有善而無惡矣。試思豚魚至頑也。而中孚可格。金石至固也。而精誠能開。曾是人為物靈。而有此怙惡不悛之性乎。彼荀子之以性為惡。而謂桀紂性堯舜偽者。特憤時嫉俗。為此過激之談耳。非定論也。知性惡之非定論。即可知謂性無善無不善者。是渾淪無別之說。謂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者。是遷就不常之說。謂有性善有性不善者。是膠執不通之說。皆不足以言性也。程子謂性即理。理則堯舜至於塗人一也。即天命之性也。又曰才稟於氣。氣有清濁。稟其清者為賢。稟其濁者為愚。即氣質之性也。又曰學而知之。則氣無清濁。皆可至於善。而復性之本。示人之不囿於氣質。以反乎天命也。世之言性者。尚其知所宗哉。
出版者:
周崑陽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2009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初八日午後二點
問民間疾苦對
藝文志
列傳六
初二日午下
過黃河而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