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檔案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公開徵選計畫
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數位典藏計畫
列傳三
推薦分享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430000022233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雅堂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通史
描述:
內文:施、楊、吳、張列傳 施世榜,字文標,初居鳳山。性嗜古,善楷書。康熙三十六年拔貢,選壽寧教諭,嗣遷兵馬司副指揮。好行善事,宗姻戚黨多周恤。後居郡中,建敬聖樓。又捐金二百,以修鳳邑學宮,置田千畝,為海東書院膏火,士多賴之。子五人,均以文顯。少子士膺亦拔貢,授古田教諭。嘗遵父命,捐社倉穀千石。臺灣縣志稱其義行。 初,半線初闢,平原萬頃,溪流分注,而農功未啟,荒穢於鹿豕之鄉。五十八年,世榜集流民,以開東螺之野,並引濁水歧流以溉。工竣,而流不通;世榜慮之,募有能通者予千金。一日,有林先生見,曰:『聞子欲興水利,而苦無策。吾為子成之』。問其名,不答。於是相度形勢,指示開鑿之法,曰:『某也邱高宜平之,某也坡低宜浮之,某也流急宜道之,某也溝狹宜疏之』。世榜從其言,流果通。眾以世榜力,名施厝圳 ,又曰八堡圳;以彰邑十三堡半之田,而此圳足灌八堡也。歲徵水租數萬石。施氏子孫累世富厚,食其澤。當圳之成也,世榜張盛宴,奉千金為壽。辭不受,亡何竟去,亦不知所終。佃農念林先生功德,祀為神,至今不替。 楊志申,字燕夫,臺邑人,居東安坊。少孤,事母孝。昆仲六人,志申其次也。善視諸弟,勗以立身齊家之本。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蔣毓英將拓建學宮,志申父墓在焉,告之,請徙而獻其地。毓英嘉之,為擇穴於魁斗山麓,平坦如掌,大可二、三畝,臺人謂之金盤搖珠。既葬,復告之曰:『子素行孝義,子孫必有昌者。雖然,子當遠徙,十稔之後,可致巨富』。當是時,半線初啟,草萊未墾,志申遂適焉。居於柴坑仔莊,貸番田而耕之。督率諸弟,盡力農功。數年,家漸富,闢田亦愈廣,遂鑿二八圳,引貓羅之水以溉,潤田千數百甲,歲入穀萬石。已又鑿福馬,鑿深圳。線東、西兩堡之田,皆楊氏有也。又以其餘力,開墾淡水之佳臘埔、金包里,歲亦入穀數千石。家畜佃農數千人,鋤耰並進。半線景象,以是日興。雍正元年,遂建縣治,移居東門街。志甲既富,好行其德。睦宗族,恤鄉里,賑貧乏,治橋梁,邑人莫不稱之。初,臺邑學租歲用不敷,首捐彰田以充,歲可入粟百六十有六石。又以文廟燈油諸費無出,言於臺學訓導,願續捐,未行而病且革。命其子割鳳邑之田百九十有六石,曰:『聊踐吾言,非為子孫求福 應。女曹但能讀書為人,毋負吾志可矣』。卒,葬彰化。後循眾議,祀臺邑孝悌祠。以長子振文貴,追封中憲大夫。 振文,少讀書,識大體,入郡庠,納資為知府銜。林爽文之役,陷彰治,殺守吏,進略南北,勢張甚。聞振文名,具幣聘。不從,遂遁入海。購以千金,不得。爽文怒,毀其父墳。振文入泉州。時大將軍福康安帥師平臺,駐廈門,募有能悉臺中情事者。有司以振文對。康安遣使招之。振文入謁,歷陳形勢。康安大喜,命先率一軍入臺,以中營把總二、外委六、戰兵三百供驅策。振文至泉州,自募勇三百,飛渡鹿港。檄令莊眾,備迎大軍。凡投誠者,給以盛世良民之旗,止勿殺。又募鄉導百人,分置各軍。以是城中虛實,山谷險夷,皆瞭如指掌。康安既復彰化,振文隨軍出征,備諮詢。事平,以振文原註知府,將奏請即用。辭以未諳吏治,乃賞戴花翎。子應選亦有名。 吳洛,字懷書,泉州晉江人。父家槐為漳州鎮標千總。兄弟三人,伯仲無祿。洛性孝友,侍膝下,撫諸姪如己出。雍正十七年,以軍功咨部,加衛守府,召受札。以親老辭。設教於里,究心經世之事。乾隆十五年,舉明經。已而父終。服闋,游臺郡,入某公幕。 當是時,彰化初設,曠土荒蕪。沿山一帶,地尤肥沃,洛募佃以墾。築圳灌田,親 董其役。先拓丁臺之野,次及阿罩霧、萬斗六,皆番地也。草萊既闢,至者日多。遠至南北投莊,暫成都聚。歲可入穀萬石,遂家於邑治。洛既富,建宗祠,刊家乘,置祭田,割租千五百石以與諸姪。追念故鄉,捐資以修泉郡學宮。又購良田為清源書院之費。在臺亦分捐海東、白沙兩書院之租各數百石。凡有義舉,罔不贊襄。當道嘉之,累贈匾額:曰「儒林模楷」,曰「清時碩彥」。卒後,追封中憲大夫。有子十三人:曰南金,納資為州同;曰南輝,乾隆十八年拔貢;曰道東,六十年歲貢;餘子亦多入庠,書香不替。 張振萬,彰化人,居貓霧之葫蘆墩。力田起家,擁資巨萬。附近之地皆番有,土厚泉甘,而不能耕。前時岸裏社番曾請墾,諸羅知縣周鍾瑄許之。顧其地絕廣,久置荒蕪。乾隆初,振萬乃邀藍、秦兩姓,募佃合墾。厥田上上,產稻豐,一歲兩熟。然苦旱。引大甲溪水,自罩蘭內山流出,鑿圳以通。遍溉岸裏、阿里史等社,凡千餘甲。歲入穀數萬石,家愈富。子孫猶食其利。至今葫蘆墩米尚冠全臺。 林詳,泉州人,居彰化之鹿港。聞內山土廣而肥,足以致富。遂鳩集資本、募佃農,以嘉慶十六年,至牛轀轆,開墾竹仔腳山之南麓。鑿渠導水,以溉其田,凡百數十甲 ,越數年,為大水所沒,僅存二十餘甲。先是乾隆四十五年,有泉人楊東興者入墾集集,亦番地也。至者絕少。 連橫曰:墾土之功大矣!天下之富在農,而臺灣又農業之國也。世榜、志申皆以務農起家,為邑望族,好行其德,固非斤斤於私蓄也。夫上富惜時,中富役智,下富任力;而今之鄙夫,乃忘遠大之謀,而為徼倖之計,欲以追武陶猗,坐致萬金,抑亦愚矣。
出版者:
簡榮聰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1991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雅堂(1991)。[列傳三]。《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35/e3.html(2015/07/21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35/e3.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海東書院
漳州鎮
林爽文
阿里史
金包里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詩意
連雅堂先生家傳
初八日午後二點
軍備志
列傳四
東西科學考證(講演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