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檔案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公開徵選計畫
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數位典藏計畫
支那之教育
推薦分享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010301006087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橫山達三
主題與關鍵字:
臺灣文藝叢誌
描述:
內文:我國名士某氏。于文久二年四月。遊支那之上海。其時恰值洪黨之變。教化之衰頹。有岌岌不可終日之勢。其後歐力東漸。正如洪濤巨浪。名義上雖為支那人領地。實則英法之國有物。孔子廟內為防衛洪黨之變而屯兵。以此觀之。支那實力之寖衰。而其國之教育威權。亦因之而墜地。噫可勝浩歎。某名士於支那人中之問荅。頗知其國民性之梗概。 支那有名之建築物。當其創建之初。美輪美奐。煥然一新。迨年深時久。不加掃除。亦不加修理。視之古色蒼然。似埋於塵埃之中。由此觀之。足以證支那之文明與教育矣。其文學雖經古之聖賢創始。然後世不研究。不改良此即其發達遲遲之所以。間有豪傑之士奮起。加以努力。勉於磨鍊。亦聊映古人之先輝而已。如程朱諸儒輩出。以考證學著名。總不外踏孔子教學之門戶。非能更進一步者也。 二、 論語大學中庸皆無系統的組織。其形式如語錄。如雜篡。我國以論語之內容。為之分類。始有彙篡之四種。然非修正。文句。唯變更排列而已。蓋以支那聖人之書。不敢妄觸其內容。其形式雖僅變更。亦恐對聖人不敬。然敬意者形式也。形式之一語。可徵象支那國民性。而支那之教育。亦可以形式一語。盡之矣。 孔子實支那社會結合之中心也。日本與支那則不同。日本以三千年一系之帝室為中心。從此教育上之意味觀察之。日本者「帝王之國。」支那者「孔子之國。」此二點乃亙古今最顯著之事實也。日本於政治上屢有改革。其社會人心之結合。常以萬世一系之皇室為中心。得成就維新之大業者。亦為皇室也。就支那之歷史上觀之。凡新朝之主權者。必宣言尊祟孔子教。以為收拾民心之慣例。故奉孔子為文宣王。最近支那志士。羨望日本維新。大半發表於言論文章。然政治上之大改革。不能十分發展。此實坐處於孔子教威權之下之故。此支那政治之事實也。中華民國之出現。大總統袁世凱之宣告文中。以重道德為根本。要在「忠信篤敬」之四字。此實宣言孔子教也。國務卿熊希齡之大施政方針。宣言書案文中。述傚古來革命之時例。依然尊祟孔子教之精神。其文曰「夫欲改良一國之社會教育。須依固有遺傳之國民性。以增其美。唯在能改良而已。我國二千餘年來。社會者以孔子之教義為結合之中心也。」論者或疑國体既變為共和。即無尊祟孔子之要。此不啻不知孔子而已。且不知共和也。故政府一面主張。尊重人民信教自由。一面以孔教為風化之本。夫禮俗所成之國基。犯禮觸刑。國乃至多事。今宜禮致耆賢。徵考文獻。制通禮以化民俗。此皆國家百年之計也。云云。支那古來歷史。每于革命時。大概發此種之宣言。夫帝制變為共和。尊祟孔子教已毫無必要。猶必欲布孔子教。粧飾於共和政体。則支那之孔子教。已成萬古一貫。帝政共和。皆流染之。其光彩可奪人目。觀此熊希齡之案文可知矣。 由國家教育上觀之。支那孔子教。雖為教學之中心。亦可作宗教視之。譬如歐洲文明之基督教位置。即支那文明之孔教位置也。從來歐洲國体之變換。與基督教之威權全沒交涉。孔子教若以作用言之。則宗教也。而兼教學。此可謂支那教育上之大缺點。觀其古來宗教與教育。不能分離。故二千年來之孔子教。既與以宗教的威權。而更承認以教學之威權。是即支那教育之根本的大缺點者也。 三、 在我日本社會結合中心之皇室。政治上及教學上之政革。總以皇室之威權行之。故在今日有教育敕語。在支那則有孔子論語。尊聖宗賢重儒三者。教學之威權也。故支那欲促時運之變遷。及教育上之改革。必先以變更孔子教之內容。為必要。總而言之。尊祟聖賢重儒者最為必要。古來賢政治家。悉以重儒者為根本策。然則秦始皇帝之焚書坑儒。為萬世唾罵。非無因也。政治家以緩和人心為急務。故其大勢。以尊聖賢重儒者。為其上策。此利用於政治上。頗有奇蹟。歷代之儒者。皆幸歷代帝王醉心於尊聖政治。而得無限好效果也。 不許變更論語排列之順序。於支那尊聖之形式。極為嚴格然在一面。則對於經書。亦常換骨脫胎。古來對孔子教之學說變遷。亦有暗示之事實。如劉歆之新學。即為王莽掩飾其帝位。而修正孔子教。程朱之學說。在孔子之下。應時勢之必要。而作孔子教之註解。王陽明之學說。亦然也。支那與外國極少關係之時代。當須應時運之進步。以孔子教。而換骨脫胎。方為有用。況支那今日己投入世界大勢之渦中。其尤有換骨脫胎之必要。更勿論矣。滿清末葉以來。陸續出現教學上之新說。皆在孔子形式之下。調和新文明之新思想。近來支那之教育。及思想界。呈二千年來。未曾有之變調。正其因也。如康有為之新學?經考。張之洞之勸學篇等。皆其適例也。 古時注疏之學。在孔子教形式之下。其實質亦屢變化。譬如化石作用。其形骸十分嚴整。如數千萬年前之面影。新鮮可愛。其實質已全部變換矣。然漢宋明清諸儒者。及現在諸學者之學說。其骨格皆儼存孔教之形式。其實質已變換。在有意無意之間。以今日觀之。已成一化石矣。然此化石所現之形式。及威嚴。依然有要求尊祟之價值。及利權耳。 四、 大革命起。變帝政為共和。同時教育方針之變更。甚顯著。元來此革命者。乃被世界大勢之潮流所推動。其教學上之施政方針。亦示世界大勢之影響。就此地點觀之。回顧支那過去之教育。恰有登秦山而俯視齊魯之勢。 民國元年之二月。南京教育部總長蔡元培。制定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十四條。及準備十一條。作為教育之方針。而發表之。蔡氏在南北統一時執政府學政當局之實權。其規定至見諸實行。其中一、初等小學男女同校。打破男女不同席之舊慣。二、小學經科一律廢止。以舊來之倫理教育為根本。此二事。可謂支那教育上之大革命。然屢為保守派反對。後北京政府。置教育部。蔡氏復臨參議院演說。教育方針。而確定其趣旨。 革命之後。即以上方針為根本。民國政府。漸圖教育事業之發達。惟中央之命令。不能使各地方十分徹底。或置之而不顧。或行其極瑞之主意。各不相同。如廣東教育司之施政。其中有頗堪注目之價值。如行一夫一婦之制。禁用經典。廢孔子之祭禮。義務教育之強制等。是其教育方計之立要也。同時惹起保守派之反對。是等不僅政治上之事。且延及社會之全般。蓋其國民有數千年來之慣習。欲於一朝一夕。急激破壞。而改革之。是豈易事。且經此莫大年數之社會組織。根抵已固。欲以一片之教育令。一舉而改廢之。到底無成功之望。當此大革命之際。兼之教育改革方針其。惹起多少之反對。乃為當然之徑路也。然如此急激改革之結果。新舊思想之衝突。不但教育上而已。且延及政治上之關係矣。 革命政府為此急激之改革。譬如星眼朦朧之人。覺日上三竿。急登高樓。以撞曉鐘。周圍之人。莫不驚訝之。笑之。怒之。革命政府。遂不能貫徹其教育方針。其打破二千年來舊教育。宣言顛覆孔子教之根本。空勞一片之精神。教育總長蔡氏不久辭職。其後更迭頻繁。而當初之方針。已不能貫徹矣。民國元年二月。發布之教育主旨。注意遠德教育。實利教育。以軍國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論其道德完成。革命教育之熟湯。漸變為微溫湯。翌二年六月。民國政府。下訓令於各種學校管束自由平等說。並排斥極瑞自由主義之教育。尊祟孔子又再解禁。革命主義之精神。至此殆廢。支那之教育。又歸從來之木阿彌。禁止尊祟孔子之一大波瀾因之以息焉。 五、 釋奠者。於支那教學上一大事件。釋奠即祭孔子之意義。備宗教的儀式。二千年來支那之公私學校。年中最重大之祭禮也。然此釋奠。可比之耶穌之禮拜堂。亦可比之佛教之寺院。釋奠之禮式厚薄。在尊祟孔子之誠意如何耳。我日本亦重釋奠。今日亦有孔子祭典會。惟今日祭典之意味。不過尊祟或追彰之意味而已。 據吾輩之打算。民國之新教育。若廢釋奠。乃為教育革新之徵象。亦教育施政之大英斷。孔子者大聖人也。實令人尊崇之。若以宗教的拜禮。則不可。孔子教化為偶像教者。釋奠也。蓋欲鼓吹孔子之真面目。當廢釋奠為急務。民國元年七月。教育總長蔡元培。提議學堂廢止禮拜孔子。其理由有三。一、孔子非宗教家。於學校中。以宗教儀式而禮拜之。殊不合理。二、教育與宗教不可混同。學校行似是而非之宗教儀。有背教育之目的。三、民國之新憲法。許信教自由。然於學校禮拜孔子。似一箇之宗教。所以特加以保護。遂有他教之子弟。不肯使其入學。實為教育普及之障害。廢止禮拜孔子。吾人大加贊成。不禁為民國教育前途額手稱慶。民國之教育猛進這般之精神。然屢被保守派反對。上海之各報議論紛紛。支那人廢止禮拜。比奪去今日之日本佛教。較多困難。大總統袁世凱將其議下問各省。皆反對之。更有電請規定。孔子禮拜之制表。遂採其議。故禮拜孔子廢止之議。又得後舊。蔡元培因之辭職。後至民國元年九月。學校再舉行釋奠。更進一步。遂有孔子國教說之出現焉。 支那素無國教。而佛教不振。若以道教為國教。則不可。支那人雖信道教。然其形式及威嚴。不備。於事實上。孔子教。固可謂為支那人之宗教。然倘不除去宗教之色彩。則支那之教學不能改革可知矣。 六、 夫可謂支那之教育者。廢止科舉之制度也。科舉者。支那舊教育之性命也。古來雖有千百之教育論。而其所行之科舉制。不能廢止。故支那教育之振興。全屬無望。然清代末葉。受世界之潮流所迫。袁世凱張之洞。及民間之有力者等。喚起科舉制廢止之輿論。鴉片戰爭以來。接觸泰西之新文明。又受日本維新之刺激。支那之覺醒。即科舉之廢止也。 科舉一節。可徵象支那舊教育之腐敗。科舉之制度。唐以來屢有變遷。然其科舉之精神尚固。支那三代以來。有學校之形式。其實則科舉也。歷朝重學校。天子親統學政。以身為教化之木鐸。三代以還。學校無一振興。初雖盛。不久即衰。採用人物。必由科舉。無有從學校出身者。故學校遂不能發達。然知科舉之弊害。而欲廢止。如擴充學校制度之識見者。為宋王安石之新法也。倘當時得遂其願。支那歷史之面目。必重見一新可卜矣。清代光緒帝之廢科舉。遲王安石八百餘年。若非受外國之刺激。今日科舉制度之運命。尚得苟延。亦未可知耳。 七、 論支那之教育。須溯其淵源。從三代起。至于今日。大勢變遷。均有概觀之必要。支那人。素善保守。有尊古卑今之國民性。彼等謳歌堯舜三伐。蓋因過去遼遠。聖人之世。即謂之黃金時代。以吾輩之所見。支那全盛時代。或即三代也。三代之教育。學校制度。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里閭皆有學校。至于周文運大興。教育制度。亦甚整然。周代之學術。教育。於支那歷史上。占有威權。周代之教育。為貴族教育。換言之。亦謂之官史教育。學校有小學。及大學。小學生。即太子。國士。及貴族之子弟。大學生即皇太子。王子。王儲。卿大夫元士之嫡子。及國中之優秀。即此觀之。周之教育即上流官吏之教育也。換言之。統治者之教育也。治國平天下之教育也。而治國平天下之根本義。在乎明人倫。與修身齊家者也。 若概言周代之教育。及理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有治國之教育。人倫之教育。然無國民教育。治國之觀念。即國家之觀念。亦不能進步。組成國家之各員。亦不能鼓舞此實周代最大缺陷。然自周以後數千年之支那歷史。固皆祖述周代之教育者也。 人倫教育。即使促進自由教育之趨勢。吾輩觀於周代之社會。自由教育全盛。思想界。及學術界。恰如諸子百家之輩出。可以想像。唯因周之教育史。不完全。故不能窺其全豹。而周代之社會及學風之如何。亦載之詩經。故詩經一部。於周代之支那民族之全盛。及其教育實況。可想見之。周代禮樂甚盛。然自由教育之極致。亦在禮樂也。詩曰。既見君子。樂且有儀。或汎汎揚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或在泮獻馘也。其禮樂有文武。武事亦寓於禮樂之中。故後世支那之缺陷。在文弱。然周代之教育有矯正文弱。獎勵尚武精神者。帝都學校之盛大者。鎬京啟雝。自西而東。自南而北。無思不服者也。孔子遊周都。常讚嘆周學校之盛。故支那歷史之政治家。熟察周代之教育。鼓吹其長。一面則擴充國民教育。使其發達以垂于不朽焉。﹙未完﹚
出版者:
鄭汝南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10年1月15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橫山達三(大正10年1月15日)。[支那之教育]。《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8/ea/01.html(2015/07/21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8/ea/01.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科舉制度
美感教育
教育事業
教育制度
鴉片戰爭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外交志
疆域志
職官志
連雅堂先生所著臺灣通史
鐵峰詩話
風俗志